奧巴馬的故事告訴我們,沒有人是天生的演說家,口才都是後天積極鍛煉的結果。奧巴馬對演講和口才的關注和努力訓練,對他成功競選美國總統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他的演講充滿熱情,無論多麼重要的場合,無論台下有多少聽眾,他從不用演講稿,而且能夠親切自然地侃侃而談,沒有一點緊張。
怎樣才能像奧巴馬那樣,擁有過人的口才呢?雖然這離不開大量的實踐,但仍然有一些方法值得我們遵循。
1.準確表達你的觀點
要訓練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一位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回顧案例討論課時說:“哈佛有很多課堂采用的是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通常情況下,你的成績超過50%的部分是取決於課堂討論參與程度和表現。因此,你必須非常努力爭取發言機會,當你開始說話時,你必須讓發言足夠精彩以獲得高分。當你張口說話時,你可能剛剛說了一兩分鍾,其他人就會試圖打斷你,發表他們的觀點。一旦人們認為自己可以攻擊你的觀點,或者以為自己有更好的觀點(如果你僅僅是個無聊的演講者),至少有40人會舉起手,就算你的演講剛剛進行到一半。無論你闡述何種觀點,你還必須時刻準備為你的觀點辯護,因為老師和同學隨時準備挑戰你的觀點。”
這就要求你要迅速、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並且準備隨時與人辯論,維護自己觀點。這意味著你要努力提高自己發言的質量。每一次發言不僅要能夠說在點子上,而且還要能夠推動全班同學進入更深一層的思考,這對於口才是一個很好的訓練。
不僅在課堂上,在生活中,我們也有很多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都是訓練口才的好時候,這個時候不妨把自己當成是在哈佛課堂上,周圍有很多同學等著攻擊你觀點的漏洞,而老師則準備為你的發言打分,先厘清自己的思路,選擇最好的表達方式,有策略地向對方說出我們的觀點。經常訓練準確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時間久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就會提高,也會說出更有“營養價值”的話了。
2.話以稀為貴
美國一位著名的專欄作家曾這樣評價奧巴馬,“這個家夥很聰明,他知道在什麼樣的時間,講什麼樣的話”。奧巴馬的話不多,但每句話都能說在點子上。在說話方麵,有一個現象,就是誰說的話多,誰的話就越沒分量。古印度哲學家白德巴認為,能管住自己的嘴巴是最好的美德。後來人們將這個結論稱為“白德巴定律”。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總以為話說得越多,就越“健談”,在社交圈子裏就會越成功,其實不然。要知道,言不在多而貴在精。那種信口開河、滔滔不絕講話的人,無論走到哪裏,無論談話的對象是誰,都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
1968年,尼克鬆再次競選美國總統,他汲取上次失敗的教訓,想要徹底改變形象。他所采用的技巧之一就是無言說服。
這次的選舉對尼克鬆來說,形勢遠比上次艱難,因為他首先必須打敗洛克菲勒等強勁的對手,贏得共和黨的提名。所以尼克鬆在邁阿密的共和黨大會中,盡量保持沉默穩重,表現得對自己很有信心,希望能憑借“無言戰略”,給人以可信賴感。結果,他的戰略成功了,他不僅以微弱優勢獲得共和黨提名,而且在總統大選中,大敗民主黨對手,榮登美國總統寶座。
莎士比亞說過,簡潔是智慧的靈魂。很多時候,與人溝通的最佳方式,並不在於你表達了多少,而是在於你說的被別人記住多少,有多少話能夠打動別人。有時候,傾聽是無聲的說服,真正的談話高手,總是能夠專心地聽對方說話,關注別人的內心感受,常常能收到“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因此,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善於交談的人,那就要停止滔滔不絕,說話要擊中要害,簡短而有質量。另外要學會傾聽,學會無言說服別人。
3.自信才能侃侃而談
登台演講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怯場,結果本在台下能說好的話,上了台就說不好了。對這種問題,戴爾·卡耐基曾提到過一個技巧,如果登台前感到害怕,就要假設聽眾都欠自己錢,並請求寬限幾天,自己是個神氣的債主,根本不要怕他們。這樣我們演講前的緊張就會減小很多。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方式,緩解演講或者和陌生人談話前的緊張,哈佛畢業生、易凱資本CEO王冉提到過一種方式,每一次他會見大客戶前,都會先靜坐。心中默想著曾經有的愉悅感受,比如曾經聆聽的悠揚樂章,越具體越好。然後以擁有者的態度步入每間屋子,抬頭挺胸,仿佛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