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別人知道你的創新能力(3 / 3)

4.僅有創意不等於創新

“假設你認識兩位畫家,一位告訴了你他的絕妙構思,卻沒有動筆去畫;而另一位擁有同樣的構思,而且把它畫了出來。你顯然會說後者才是富有創造力的偉大畫家。但對於前者,你隻能說他是個大‘話’家。”

上麵這段話,來自《哈佛商業評論》一篇關於創新的文章,文章指出:我們常常有很多想法,但缺乏把想法變成現實的做法。創意隻有變成了現實,才叫創新。如果鼓勵人們隻談創意,不去促進創意的實現,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這樣不僅產生不了創新成果,還會讓公司陷入絕境。“我們並不缺乏構想的能力,相比之下,更缺乏將構想變成現實的能力。無論在商界,還是在藝術、科學、哲學、政治、愛情、戰爭等領域,創意都不會自我實現,實現創意的隻能是人。我們缺的是那些擁有淵博的知識、充沛的精力、過人的膽識和持久的耐心將創意付諸實施的人。”

因此,當我們提出一個創新想法的時候,不僅要有一個讓人激動的創意,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創意實施的問題。

5.微創新

1908年,哈佛商學院剛開始創建時,並沒有像現在這樣輝煌,反倒是雜亂無章。剛剛創立的那幾年,哈佛商學院為了證明它在哈佛大學以及整個商業界的獨特定位,一直在努力尋求突破。

埃德溫·蓋伊進行了一個“微創新”,這對哈佛商學院產生了革命性影響,這一“微創新”就是案例教學法。就這樣,100年來,在案例教學法這一微小利器下,哈佛商學院的金字招牌越來越亮,它的MBA被稱為是“全球金融精英的會員證”。事實上,它的確算不上大創新,也沒有門檻可言,但是,圍繞案例教學法這一核心競爭力,哈佛商學院進行了100年的“微小創新”,卻形成了一個高不可攀的門檻。

“微創新”告訴我們,創新並不意味著要對原來的事物全盤推翻,而是在一些關鍵細節稍作改動,就會產生驚人的效果。

約翰·洛克菲勒年輕時曾在某石油公司工作,研製出“38滴型”焊接機,這種焊接機比老型焊接機在焊接時能夠少滴一滴焊接劑,公司非常重視他的創新,不久,便生產出這種機器,並運用到實際工作中。雖然節省的隻是一滴焊接劑,但“一滴”卻給公司帶來了每年5億美元的新利潤。

6.創新來源於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數創新都來源於生活,要提高創新能力,不妨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意觀察生活。

李卜曼是美國一個技藝平平的窮畫家,平常做事時總是丟三落四,就連繪畫時也不例外,常常是剛剛找到鉛筆,又忘了橡皮放在哪兒了。為了方便,他就把橡皮用鐵片固定在了鉛筆上。由此,帶橡皮的鉛筆便在李卜曼的手中誕生了,在申請了專利後,他的這項發明被一家鉛筆公司用55萬美元買走。

為了記下日常生活中萌發的靈感和創意,你可以隨身帶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或鉛筆,隨時記錄下靈感。

曾在哈佛工作和學習過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有一個記錄靈感的方法,他把靈感叫作心靈的“敲門聲”,每次一聽到心靈的“敲門聲”便記錄下來。他不論走到哪裏,都隨身帶著一台盒式錄音機,“有時敲擊聲彬彬有禮,也有時敲擊聲急促而持久。”薩根說,“總的來說,我發現自己被卷入激情,處於一種興奮狀態,我會坐在飛機上,聽整整一章的‘敲門聲’”。

你可以準備一個地方專門收集存放你的創意,還可以把它們按照不同的科目進行分類,構建起你的“思想庫”。“思想庫”可以是文件夾、空鞋盒,或是寫字台抽屜。當你有了好的念頭,便把它寫下來放好。然後當你準備就緒,開始認真考慮的時候,你就有許多過去的設想作為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