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生命是養出來的
我從醫50多年了,曾為多位中央領導人長期做養生保健工作。我也坐診給普通老百姓看病,來找我看病的患者不計其數,但是真正能夠活到80歲的人非常難得,按照哺乳動物生長期與正常壽命的比例,人至少應該能輕鬆活過120歲,可現實中比人正常壽命減少了40年,這是為什麼呢?
經過專家的多年研究,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要從遺傳、身體、飲食、生活習慣等幾個方麵來分析。而為中央首長做了多年保健醫生後,我根據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總結出的原因更為清晰明確。人之所以無法讓自己的生命之樹常青,主要原因就是“養”得不夠!
傳統觀念認為,“養”是病好後恢複期的事情,所以常聽人說:“你病剛好,還得好好養養。”實際上,這個傳統觀念並不完全正確。“養”是貫穿人一生的事情,不單生病恢複時要“養”,生病期間要“養”,更為重要的是,沒有生病時也得“養”!
沒有生病就要保養,實際上與傳統中醫“治未病”的思想是不謀而合的。保養好身體,人的體質和免疫力都會比較好,生病的可能性就會大幅度降低,人體就能保證健康。健康的人,又怎麼會不長壽呢?
傳統中醫觀念認為,健康人的保養與病人生病治療和保養的道理一樣,必須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辨證分析,然後建立個性化的保養方案。隻有這樣的“養”,才是行之有效的“養”;否則,千人一法的保養,非但起不到強健身體作用,還有可能適得其反,反而讓身體“很受傷”。比如大家都說生命在於運動,也確實有一些長壽老人是靠終身運動得享天年的,可是這個長壽方法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香港名嘴馮兩努為了健康天天跑步鍛煉,結果還是50多歲就離世了,原因就在於,鍛煉這種保養方法不適合他。試想一下,如果他在選擇保養方法前先去找一位精於保健醫術、學貫中西的醫生做一下全麵檢查,辨證分析之後找出適合自己的保養之術,然後再去依法施行,也許就不會帶著遺憾盛年離世了。
生病中的“養”則好理解得多,在醫生辨證後治療疾病的同時,根據辨證結果同時對身體加以調養即可。譬如因熱盛陰傷引發的疾病,在治療疾病的同時,可以通過多吃滋陰食物的方法來進行食療保養;因氣虛引發的疾病,在治病的同時可以聯係養氣的體操和氣功來保養身體;等等。
病後保養是我們平時聽得最多也見得最多的保養方式。它的保養方法與病中保養類似,但方法更多。隻要能根據每個人身體的不同情況製訂正確的保養方案,一般都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總之,生命在於“養”,想要保證生命之樹常青,就要時時保養,還要“養”得巧妙,“養”得正確!“養”得科學,“養”得有效!
願大家的生命之樹都能茂盛常青!
胡維勤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