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確實不錯,讓我深思日本的曆史。這本書涉及的公司包括三井家族、安田家族、住友集團和三菱集團,書中用生動的細節描述他們的創業故事、經曆的風險以及獲得的榮耀。“他們大都遊走在政治與金錢的邊緣,用獨特的方式塑造著自己的商業帝國。他們時而陰險狡詐,時而又充滿關懷,他們複雜多變卻又堅定勇敢。”
商社(Shosya)是奇怪的玩意兒,詞典上的直譯就是“貿易公司”。而實際上,它卻遠遠超出了貿易本身的範疇,它是日本特色的灰色公司形態。在當代的日本,許多運動員、社團領袖、社交談判能力強的人紛紛進入商社。商社要求員工擁有國際視野、情報收集能力、談判能力,還有不可或缺的——喝酒的能力。這麼說,中國朋友們或許容易理解吧。
他們往往在國內外與當地的政府勾結在一起,不斷創造應酬的機會,從中尋找商機。我前一段時間在北京跟三菱商事中國代表處的二把手吃飯,喝酒。他說:“我們就是用一切手段創造商機,為此需要的有3種要素:Resource(資源),Strategy(戰略),System(製度)。”可想而知,它顯然是綜合而曖昧的商業模式。
看看今天的中國和日本,我想,中國人從曆史的挫折學習了很多,把“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重要思想落到實地。日本人則始終沉澱於以往的輝煌,無法擺脫失落的20年。失落還要持續多久呢?難道成功是失敗之父嗎?
陳偉平時做時尚雜誌的編輯。在我眼裏,中國男性中,他是罕見的帥哥型媒體人。我知道他上學的時候學的是日語,我也知道他對日本的曆史、社會、文化等也有較深的了解。我也曾為他另一本書《麻辣日本史》寫過推薦語,我覺得,陳偉對日本曆史的描述很獨特、很有趣,我這個日本人也學到很多,受益匪淺。日本能有像陳偉這樣,不受國家體製和意識形態的負麵約束,用一套個性化的語言來描述日本曆史的中國朋友,我深表感激。他用自己的方式讓祖國的同胞更多、更深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並試圖從中為祖國吸取可貴的知識營養。
陳偉現在成為曆史學家了。我最佩服曆史學家,那麼破碎、分散,看起來似乎偶然連續,沒什麼互相關聯的點點滴滴,對所謂“客觀”的史實進行最為“主觀”的彙總,加工,甚至編造,其過程肯定屬於沒完沒了。就像大多數人不明白我喜愛馬拉鬆的心情一樣。
以前拜讀陳偉的《日本商業四百年》的時候,我當時覺得不對,“哦,不是400年嗎?怎麼隻有近代史,而沒有‘二戰’前後的故事呢?你連日本戰後奇跡都省略掉了?難道你作為中國人覺得‘二戰’不重要啊?你這樣是犯錯誤了。”
動不動就把手機拿來,給陳偉打電話,他就像平時一樣,帶著一種帥氣的冷靜給我解釋道:“噢,我還沒寫完呢,我要寫幾本的,這不過是第一本。下一本還要請你幫忙作序。”我說:“噢,這樣子,那我隻是為你這本的第二部寫點感想就OK了?”陳偉回應:“對,這樣就可以,兄弟拜托了。”
我很高興能夠為異國他鄉的兄弟,以異國他鄉的文字對陳偉表示祝福。我也期待他的下一本,下下一本,甚至,下下下一本。
是為序。
寫於北京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