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萬曆年間出版的《萬法寶全》一書中,就有古摔跤圖樣。當時把摔膠列為六禦之內,作為軍隊作戰訓練的重要手段。據《明史.江彬傳》中 記述,禦史喬白岩和應天府丞冠天敘還很注重選材和采用針對性的訓練(別教法勢)方法,在戰術上注意到以矮製長, 這些,無疑是對摔膠在選材、訓練以及戰術運用上的一大貢 獻。公元1638年,明朝官員陳元斌,為了複興明朝的天下, 東渡日本,求援兵於德川幕府,結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這樣陳元斌就把中國武術和摔跤傳到了日本,後經日本改革和發展,成為日本現在的相撲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著尚武崇戰的風 氣,加之清朝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運動,因而“布庫”之戲得以廣泛傳播。
摔跤要練習紮實的基本功,特別要加強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靈活性練習。還要注意動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協調配合,“眼似閃電,腰如盤蛇,腳似鑽。”“動作要象打閃紉針”。這都說明摔跤必須要以快取勝。因為快可使動作突然,使對方猝不勝防,從而爭得主動。
摔跤還強調手腳動作要密切配合。上邊用兩手把對方捆住,下麵再用腳和腿使絆。
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等條件都不同,因此應選擇適於自己練習和使用的技術動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術,形成自己的特點。例如身材矮小、動作比較靈活的人,可著重選練小得合、撈、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檔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術動作;身高、體重、力氣大的人,可重點練勾、別、纏、踢、掰、叉、涮、擰、鋟、拄、撮、肘、拍、撴、裝、錯、披以及大得合等技術動作。
俗話說:“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能便於應付對方的快攻。反過來說,輸跤者首先輸了手,因為一旦被對方抓著一把適於他的袖帶,往往就會陷於被動。當然,有經驗的高手也可以借對方的揪袖和夾脖作為一種誘招。例如在對方使別或勾時,可在後麵扒腰、按腿來橫削對方唯一的張樁,這樣就可以轉危為安,反敗為勝。
隻是頭目卻沒有想到,眼前的大舌頭所使用的摔跤與其想象當中的摔跤還有著明顯的差別!畢竟這大舌頭可不是中原人,而且這摔跤也不是中原才有的戰鬥方法!實際上,來源於歐洲的古代摔跤,其血腥與殘忍的程度還要遠在中原的摔跤之上!這一點是頭目所不知道的!
不過大舌頭既然擺出了摔跤的動作,自然就讓頭目倍加的小心!
大舌頭此時也是拿出了自己的看家的本事!這一套技巧是其好不容易從一個老格鬥家的手中學到的,其威力相當驚人!大舌頭自從學會之後,也沒有使用過幾次,因為這套技巧與其所剛才所使用的拳擊技巧不同,以其現在的水平還很難控製這套技巧,使用的過程中一個不小心就要鬧出人命,而之前的幾次使用,大舌頭也幾乎將自己的對手全部殺死!雖然大舌頭並不害怕殺人,但是卻也不是喜歡殺人的殺人狂!而且尤其是現在,自己畢竟是在人家的地盤上,萬一一個不小心將對手殺死,那麼自己也是搭進去了!
可是不使用的話,大舌頭也真的不知道要怎麼對付眼前的對手了!眼前的這個東方武者真的是太強了!
“兄弟,小心點!這混蛋會北方蠻子的武功!”旁邊掠陣的頭目也看出有點不對勁,急忙開口提醒自己的同伴!
“知道了!”抹了抹自己的鼻子,雖然鼻子還是不通暢,但是現在的感覺卻是好多了!交手的那個頭目點了點頭,他也看出大舌頭此時擺出來的架勢,自然會小心一些!不過有些事情並不是小心就足夠了!但是他絕對是全力以赴的!頭目說話間,已經緩慢的向著前麵壓了過去!
大舌頭什麼話也沒有說,迎著頭目的方向,其也移動著自己的腳步,漸漸的與對方靠近!大舌頭的雙手一握一鬆,隨著動作身上的肌肉也不斷的做出緊繃鬆弛的動作,這樣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身體更加的放鬆,盡快的讓身體適應現在的打法,畢竟摔跤與拳擊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這一點大舌頭是十分清楚的!而且這雙方的殺傷力也一樣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如果說一個拳擊的高手,才能夠用拳頭準確的使用自己的拳頭,在一連串的攻擊之後將敵人擊敗,並擁有很大的幾率將對手打死!而對於摔跤而言,隻要是一個有點天賦的初學者,就能夠很輕鬆的做到這一點!這就是兩種格鬥技之間的差別!也是兩種格鬥技的差距!
摔跤是更加接近於實戰的戰鬥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