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即便如此還是要繼續打下去的!對方並不會因為在自己的麵門上打了一拳就會停止攻擊,而自己也不會因為鼻子被打了一拳,就會認輸!
不過這時候的大舌頭卻是改變了自己的架勢!其決定將自己壓箱底的招數使用出來了!其原本是一副雙手護住門麵的拳擊架勢,現在卻是將自己的雙手放開,整個人呈現出一副熊撲的架勢,雙手分開在自己身體的左右,雙腳也分開,隨意的站立著,身體向著前麵傾倒,配合著其那流血的鼻子,猙獰的表情,此時的大舌頭竟然宛如已經化身為一隻殘忍的大熊!
這是……頭目略微吃了一驚,其看到眼前大舌頭所擺出來的架勢,顯然是想到了一點什麼!隻是一時間不是很確定,稍微的向著旁邊移動了兩步,頭目才最終的確定,眼前這該死的蠢貨,此時所擺出來竟然是摔跤的架勢!江南一帶的此類的高手極為稀少,頭目也隻是聽說過,卻是沒有真正的遇到過,不過他也知道這類的高手不好應付!其雖然也屬於武學的體係,但是卻是一個獨特的派係,摔跤的高手大多集中在北方!畢竟那是占據了身體的優勢,擁有高大身材與強健體魄的人才能夠發揮出真正威力的招數!
根據文字記載和傳說,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有了摔跤活動。當時,人們為了求得生存,在與自然界進行鬥爭中,在部落之間的衝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進行自衛,從而產生了古代的摔跤。
據南朝人任昉著的《述異記》中記載:“奏漢間說,蚩尤氏耳鬢如劍戟,頭有角,與軒轅鬥,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樂名蚩尤戲,其兩兩三三,頭戴牛角以相抵,漢造角抵戲,蓋其遺製也。”這種“蚩尤戲”就是我國古代摔跤的雛形。
由此說,我國古代摔跤始於黃帝時代。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摔跤作為練兵的一項軍事科目出現。據《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 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由於當時兵器差,射箭、駕車、角力都是軍隊操練的主要科目。 春秋戰國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列強對峙,互相攻伐,戰爭頻繁,作為軍事訓練的摔較活動也 得到廣泛的開展。《公羊傳》中記載,宋閔公手下有一員大 將叫長萬,是當時聞名於世的大力士,由於宋閔公揭露長萬曾被魯師所俘,故“萬怒,搏閔公,絕其脰。”結果,宋閔 公被長萬摔死。
秦漢時期,摔跤不僅作為重要的一種軍事訓練手段,也是節日和宮廷內表演項目。秦統一六國後,進行了“車同軌、 書同文”等一係列的工作,同時也統一了摔跤的名稱為“角 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縣鳳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畫麵。這是迄今發現的年代最早(公元 前208年)的有關古代摔跤的史料。圖案上三名男子,他們 在進行摔跤比賽,氣氛緊張熱烈。左邊立者為裁判。上邊懸 掛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進行的比賽。按畫麵的排場看,似在宮廷內舉行的。由此可見,秦統一六國後,把掉跤列為宮廷的一種娛樂項目,並在民間也有一定的開展。 從秦末到漢景帝的半個世紀中,摔跤活動曾處於低潮。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時,摔跤活動又盛行起來。據《漢書. 武帝記》中記載,規模最大的有兩次,一次是元封“三年 春,作角抵戲,三百裏皆來 觀”;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抵戲於上林平樂館。”河南省密縣打虎亭2號東漢墓中的一幅壁畫,描寫了當時摔跤表演的一個場麵,陝西省長安客省莊漢墓出土的銅牌上也刻有摔跤圖,畫麵上是兩位農民打扮的男子在樹蔭下對摔。此圖足以說明,漢代摔較活動已較普遍地開展,田間地頭也成了摔 跤的場所。由於漢代重視摔跤活動,摔跤的技術有了長足的發展,“三百裏皆來觀”。同時,摔膠比賽勝負有裁判員來判 決。山東省臨沂地區金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絹畫上有一對健壯的摔跤手,挽袖對視,準備決一雌雄,並有一名裁 判員在旁拱手而言,以判勝負。
三國鼎足之後,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動,除把摔跤作為訓練士兵的手段外,還列入百戲之內。在河南省南陽市出 土的大塊漢磚上刻有角抵戲。
唐朝曆經貞觀、開元之治,國富民強,太宗皇帝李世民 以隋亡為戒,選賢任能、虛心納諫,社會經濟很快得到發 展,而講武、習武的風氣不懈,故摔跤活動在唐代的曆史上 蜚噪一時,就連帝王也要上場助威,鼓勵士氣。據史料記 載,唐朝時,每逢元宵節和七月十五的中無節均舉行摔跤比賽,許多帝王不僅愛看,而且有的還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還建立了官辦的相撲棚,收羅和訓練摔跤能手,入選者稱為相撲人,每當朝會、宴聚、祭祀之時,相撲人專門 進行摔跤表演。 秦漢以來,摔跤的主要技術是較力量,並可以拳打腳 踢,用擒拿方法扭斷手臂、腿腳,直至把對方摔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