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石祥禎靖港殺敵 曾國藩羞憤跳江2(1 / 2)

兵荒馬亂中,家人董位、趙興悄悄將其全屍而葬。然後尋找時機混出南京,一路望北投奔祁雋藻而來。董位、趙興向祁雋藻稟報了主人慘死、南京城破的詳細情況,祁雋藻一直為胞弟早逝傷心;更為朝廷安危擔憂,淒淒惶惶無休無止。

在祁宿藻死去一周年祭日,祁雋藻揮淚寫下一篇《祭弟文》,這篇祭文雖然語法呆板、詞句艱澀,但悲悲切切,傷心傷意之情卻顯而易見。

祁雋藻首先抒發了對胞弟的一片哀悼和懷念,然後將國憂家愁連起來寫道:“逆賊未滅,金陵未複,吾弟之柩何日歸?魂何所依?吾弟之婦生死傳聞不一,或雲投塘矣,或雲自盡為部民家屬救活矣。賊陷鎮江、揚州,自皖入豫,圍懷慶、逾太行,擾我晉鄙、、、、、、黎城一路橫竄畿輔,直撲天津,踞靜海、獨流百日,京師戒嚴,大兵四出。聖上憂動惕厲,為民除害,宵衣旰食三年、、、揚城之賊尚在瓜州,而廬州、黃州之賊仍圖北竄,民困已極矣,國帑已竭矣,悠悠蒼天豈未壓亂邪!、、、吾才疏任重,值此艱危,受兩朝厚恩,豈忍求退,置身事外?而事與心違,力難獨挽、、、吾弟為國盡瘁,恩恤備至,完名全節,光耀我家,傳之青史,夫複何憾?吾不幸後死罹此萬難,行年六十二矣。暈眩之疾益甚,少食健忘,以此辦公,必致隕越,既不能退,不如速死。”

祁雋藻這篇祭弟文實際是在借題發揮,道出了他身負朝廷重任而感心力交瘁的悲觀情緒,那種活不如死的論調躍然紙上。

此時此刻清王朝已頻臨崩潰,軍機大臣們尚且少食健忘,暈眩之疾益甚,那直接與太平軍對壘的帶兵大員們,更是提心吊膽,惶恐不安。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裏,常大淳、蔣文慶、陸建瀛、周天爵、江忠源、吳文鎔等總督、巡撫大人們,不是戰死就是自殺,平日萬人敬仰的督撫大員,一下變得一文不值。

曾國藩明白這一切,他帶領湘軍去迎擊太平軍,真有一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味道,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隨時準備為國捐軀。

為了帶兵需要,曾國藩特意選來一些能文能武的隨員,這些隨員年輕體壯,耳聰目明,反應機敏,平時可以為曾國藩出謀劃策,戰時又可以做他的貼身保鏢,帶上這幾個人,曾國藩的確多了幾分智謀和安全。

就在曾國藩由衡陽帶兵北上,同太平軍正麵交鋒,正需要用人之時,又有一能文能武者來投。此人姓胡名林翼,字貺生,號潤芝,年四十二比曾國藩小一歲。

胡林翼係湖南益陽人,於道光年間考中進士,本在貴州空有一候補道虛銜,因吳文鎔由雲貴總督調任湖廣總督,胡林翼奉召帶兵六百趕往湖北增援。還沒有到達武漢,吳文鎔就在堵城戰鬥中兵敗自殺,胡林翼沒有了依托,隨之到長沙來投奔老鄉曾國藩。

曾國藩樂意接受,即寫《留胡林翼黔勇會剿片》呈報朝廷,將胡林翼納入曾係湘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