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林鳳祥慘遭酷刑 李開芳血染京城1(1 / 3)

北伐軍餘部退守連鎮之時,忽聞天京曾派增援部隊到達山東臨清。林鳳祥、李開芳真是大喜不已,對援軍到來滿懷希望。李開芳率一千數百騎兵在連鎮與林鳳祥分手時,很自信地說道:“林兄,小弟怕援軍走錯路線特率騎兵前去迎接。你就安心等待好消息吧!”

林鳳祥向來是堅強而樂觀的,他捋了捋白胡子,道:“是囉!聖兵聖將有天父天兄保佑,援軍此來必定是一路滔滔勢如破竹,沿途會招收大批兵馬來的。”

林鳳祥正是靠著這種堅定信念,堅守連鎮等待援軍,與敵苦鬥了將近一年,所剩百戰精銳廣西老兄弟們,紛紛投河自盡,全軍覆沒。自己最終受傷被擒。

李開芳與林鳳祥分手後,經吳橋進入山東過德州、平原到達高唐州,始知援軍早已從臨清敗退南歸,不由大失所望。李開芳望南歎道:“我軍紮營阜城時,援軍已到臨清,兩處相隔僅兩百裏,他們為何不北上與我軍會合?他們拿北伐大業當兒戲呀!這帶兵將領是誰?是誰?天父上帝定饒不了他。”

是的,北伐援軍從臨清敗退,是整個北伐軍事中最嚴重的錯誤,它不僅導致了整個援軍的全部覆沒,而且還影響到林鳳祥、李開芳的協調配合,致使林、李二人隔居兩地被清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太平軍這支最精銳的部隊就斷送在這種期盼與奮爭之中。如果援軍不曾到過山東,林、李二人也許會放棄北伐,整師南退保存這支百戰之師。

北伐援軍是如何到達山東臨清?而後又是怎樣敗退的呢?話還得從頭說起。

林鳳祥數次派人送信到天京請求援軍,這些求援信都一一由北王韋昌輝遞交給東王府,再由東王楊秀清作最後決斷。

太平軍建都天京以後,首領們公開宣揚:“金陵已得,天下大定。”“一統江山圖已到,胞們寬草樂逍遙。”沒有意識到敵人還很強大,太平天國自身還存在致命威脅。最高首領天王洪秀全已按封建皇帝標準,立三宮六院七十二妃,深居內室,足不出戶,整日貪戀酒色,不問朝政,一切事物由東王決斷,天王頂多隻是過目一下奏文,批上“是也、是、極是”等字樣。

東王楊秀清也貪天之功為己有,愈來愈驕傲自大專橫跋扈,很愛顯示自己的權威。首領間往日那種同枕共餐親密無間,遇事有商有量的氣氛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等級森嚴,互相戒備。楊秀清得到北伐軍求援信後,沒有征求諸王意見,而隻是向親信謀士李壽春、侯謙芳問計。李壽春感歎道:“北伐軍以兩萬之眾從浦口登陸,輾轉數省終於打到天津城邊,發展到五萬人,真不愧為我軍之精銳也!”

楊秀清對此並不滿意,他緊鎖眉頭道:“北伐軍在黃河遇阻,繞道山西已是耽誤數月。過黃河後攻懷慶不下又耽誤五十六日,致使到達天津時已冰天雪地,失去天時,而且,兵源擴充也嫌太少,至靜海才五萬人。我軍金田起義時不到兩萬人,打到天京迅猛發展至百萬大軍,如林丞相他們能擴充到十幾萬人,那也就用不著我們再派援軍了。”

侯謙芳道:“東王當然往好處在想。事實上北方人言語不通,思想各異,對天國缺少感情,擴軍也就比南方困難。林、李、吉三丞相智勇兼備,出湖南、打金陵每戰必勝。這次北伐穀米欠缺,水土不服,他們克服困難能夠攻至天津近郊就很不容易了。”

李壽春道:“是啊!三丞相之忠勇的確讓人佩服,他們頂住饑寒與與強敵,堅守靜海等待援軍仍然想著北伐。東王應盡快派兵才是。”

楊秀清道:“初接求援信時正值數九寒冬,不宜行軍作戰。現在已是立春過後,天氣開始轉暖,我找你們來正是商量如何派北伐援軍。”

經東王府決定,又抽調三支兵馬組成北伐援軍,具體結構如下:夏官副丞相曾立昌率領從揚州突圍的四千人為北伐援軍基礎;秋官副丞相陳仕保從安徽帶三千西征軍加入北伐援軍行列;冬官副丞相許宗揚領三千天京防軍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