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怎麼少得了鹽啊!吃的漸漸沒有鹹味了,人也慢慢變得黃皮寡瘦,有氣無力,渾身軟綿綿的,哪還能上陣去衝鋒打仗?
實在想吃點鹹味了,他們就到各個店鋪裏去挖曾經堆過鹽的土,然後用水泡一泡。泥土沉到底下,鹽分化進水裏。這些鹹水就成了戰士們喝得有滋有味的營養品。
糧食也跟著不夠吃,兩萬名太平軍將士,多數飯量大。自去年九月占領永安後,隻經過了一個秋收季節,並且由於稻田麵積狹小,收割的穀米,也遠遠不夠全體軍民吃半年。
楊秀清知道聖庫裏的糧食很少,為了以後全體軍民不至於餓死,他決定住在城內不打仗的人,每日兩餐稀飯,一餐麥食。隻有駐守在外圍保衛陣地的精銳戰士,才能吃上大米飯和少量的鹹鹽。
四個月來,戰鬥十分頻繁,火藥彈子消耗太大,現已奇缺,打仗時不得不慎之又慎。
鑒於以上種種原因,總攬全軍的東王楊秀清,不得不製定了一個:“一意堅守,以巧取勝,節省火藥,減少消耗”的戰略方針。
原先,太平軍一見遠方有清兵來犯,便立即處於亢奮狀態,開心似地又是打炮,又是衝鋒,三下五除二就把敵人趕跑了,顯得爽快。
現在太平軍從不主動出擊,既是看到清兵出現在眼前也按兵不動,打炮更是稀少。隻等敵人摸到眼皮底下,他們才打上幾炮,發揮更大的殺傷力。另外,他們又再用舊法,在山頂上拋石頭、灑石灰、甩火把,用土法打擊來犯之敵。清兵實在*近了,陣地內才衝出敢死隊槍對槍、刀對刀地拚肉搏。憑著戰士們的機智勇敢,外圍陣地總算堅守住了。
原先,前軍主將蕭朝貴總是身先士卒,打仗左右跑動指揮,來往如飛。現在打那種被動的防禦戰,簡直叫人憋出尿來。性情急躁的蕭朝貴受不了這種折磨,他不願指揮這種戰鬥,所以交給林鳳祥、李開芳、吉文元、曾天養等將領去防守,他自己則不再於前沿陣地拋頭露麵,索性退到永安城裏,向東王去發牢騷。
蕭朝貴道:“四兄,你我莫逆之交,最知我的脾氣。打仗嘛!就要痛痛快快,要殺就殺,要衝就衝,似這般躲躲閃閃,實在憋的難受。”
楊秀清道:“我何尚不想痛痛快快打幾個漂亮仗,三下五除二把清妖打個落花流水。可是實際條件不允許啊!滿清王朝調遣了五萬兵勇四麵包圍,花了一千萬兩銀子作軍費開支,動用了幾百尊大炮與我對陣,我們和它硬拚,隻能是以卵擊石,不得不采用被動防禦。”
馮雲山此時也在場,他右臂炸傷後,還沒有徹底痊愈,仍然吊著繃帶。他臉色煞白,與楊秀清同一觀點道:“西王千萬不可急躁,硬拚隻會導致全軍覆沒。你想想,翻過年來我軍與清妖進行了大小數十次戰鬥,火藥、彈子消耗殆盡,全軍由原來的兩萬人減少到一萬人,實際能夠作戰的還不足八千。麵對五萬之敵,我們隻能以一當十,巧妙作戰。”
楊秀清道:“對,不與清妖拚消耗,不作無謂犧牲,我軍死一個,要叫清妖死十個。這就要充分利用時機和地形。你知道,團冠嶺和了望嶺高峰聳立,地勢險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我軍隻有巧妙的利用這個東西炮台,清妖兵勇再多,也無法越過我軍防線。”
蕭朝貴拍拍腦袋,道:“對、對,就是這個道理。我蕭朝貴性情急躁,隻求痛快,險些誤事,多虧二位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