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楊秀清告誡眾小媳 羅大綱投奔太平軍(3 / 3)

一八五一年三月五日,輕風吹拂,是個陰天。野花雜草隨風擺動,紫荊水和南淥河輕輕地流淌。

屈甲洲西北方塵土大起,大隊清兵洶洶而來。

幾個麵黃肌瘦的漁民,正在水麵上駕著小木船撒網捕魚。剛剛撒下網,就看到那麼多官兵蜂擁而來。

漁民們害怕打仗,急忙收了漁網,駕船靠岸準備開溜,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清軍小股先頭部隊捉住了他們。

數千名清兵已經到來。向榮坐騎高頭大馬,夾在隊伍中間,眯著眼睛注視對岸,坐下馬緩緩走動,與步兵保持同一速度。

\"稟報提督大人,我們在這附近抓到幾個漁民。\"一個清軍官兵報告道。

向榮麵對鬆林密布、雜草叢生之景,正在想他怎樣用兵,忽被這官兵的大聲稟報驚了一下。他一看是先行探路的幾個官兵轉回,並帶來幾個百姓,便道:\"叫那幾個人到我麵前來。\"去不多時,幾個漁民被拉拉扯扯地帶了上來。向榮一見他們模樣,也知是當地百姓無疑。他滿麵堆笑,和顏悅色道:\"鄉親們受驚了。\"向榮意欲下馬禮賢下士,轉念一想,自己腿跛身歪,反倒有失威嚴,於是仍騎在馬上,對那幾個官兵訓斥道:\"對鄉親們怎能如此推推拉拉,態度粗暴?軍人應以保護百姓,消滅賊匪為已任。百姓為軍人之本,理應受到尊敬,何以喝三吼四?\"幾個官兵明知向榮是貓哭耗子、假充慈善,便裝得唯唯喏喏,連連點頭。

向榮訓了幾個官兵一通,接著又笑上眉頭,對幾個漁民道:\"鄉親們,我軍今日要過河剿匪,以求社稷安寧。你們若助我渡河,滅了賊匪,一可安居樂業,二可得到一筆賞金。\"那個膽大些的漁民道:\"大人,小的不敢啦,小的祖祖輩輩在這河上打魚,幹慣了老實營生,看不得殺人打仗的場麵,您就行行好,放了我們吧!\"向榮笑道:\"不要怕,先請你們幫忙渡一些精兵過去,偵探一下,事辦好了有重賞。\"幾個漁民吞吞吐吐,很不情願,向榮突然露出凶像。喝道:\"如不聽從,就以通匪論處,當場斬首。\"漁民們當然怕死,隻得收了向榮銀兩,用漁船先擺十幾個清兵過去。向榮則另派人去尋找大木船,等待對岸軍情,隨時準備過河。

十幾個兵勇過河後,這裏捅一刀,那裏刺幾矛,扯起喉嚨大喊:\"賊匪出來,我已發現你了,不出來就開槍了。\"詐喊一番後,雜草鬆林裏仍無動靜,隻有風吹樹葉的沙沙聲。他們一無所獲,鬧騰了好一陣,自以為一切正常,便喝令漁民渡他們回北岸稟報軍情。

向榮得到稟報,便命令大部隊開始行動,分次分批擺渡過江。而他自己總感到有種危險感,所以帶一股親兵穩紮北岸,待機行事。

好不容易找到幾條大木船,一次也隻能渡百把人。來回三次,總算過去了幾百人。

已到南岸的清兵,剛想到鬆林裏休息一下,突然草叢中躍出無數太平軍戰士,個個揮舞大刀長矛,殺敵如切瓜,將清兵打得措手不及。

數百名清兵驚叫著四處逃竄,潰不成軍。一個個鬼哭狼嚎:\"媽呀!我年紀輕輕就要死了。\"\"天啦!我們進了鬼門關。\"\"逃啊!性命要緊啊!\"這喊聲,這哭聲清晰地傳到北岸。

\"又中埋伏了。\"向榮心中一陣酸楚,他眼睜睜看著對岸情形,太平軍每一刀砍在清兵頭上,他的心就猛搐一下,不忍再看下去。這哪裏是在打仗?簡直是送一批囚犯去受死刑。

\"大人,我們怎麼辦?\"綏靖鎮總兵李伏騎馬站在向榮身邊問。

\"撤!撤!撤!將江麵兵勇全部撤回。\"向榮大聲吼著,他很不情願但又不得不下了這個命令。他覺得打仗如下棋一樣,失掉一著,滿盤皆輸,為了保存兵力,極早撤退才是。

幾條木船剛剛運第四批清兵到達南岸,就遇上這場慘殺,清兵們爭相逃命,船上擠得滿滿,負荷太重,已難開動。清兵們你擠我擁,吵吵嚷嚷,鬧得不可開交。

忽一彪人馬殺到岸邊,為首一將雙目朗朗,胡須飄飄。他長劍一揮,弓箭手一起放射火箭,那箭火焰騰騰,釘在木船上燒得更旺。清兵們一陣恐慌,紛紛跳入水中,內有認得那將的不禁大叫道:\"啊!羅大綱來了,我們完了。\"羅大綱起事較早,多次與清軍周旋,在天地會中,算是能征善戰,素以驍勇著名。清兵見他到來,已是聞風喪膽,趁清兵慌亂,太平軍又是一陣掩殺,火槍弓箭一起放,大刀長劍同時砍,殺得河上屍首飄橫、血染水紅。到了東南岸的幾百名清兵全部被殲,無一撤回。

向榮淒淒然退回平南縣官塘衛,當即致書欽差大臣李星沅道:\"屈甲洲一戰失利、士卒陣亡數百人,洲坑為滿。官兵大半寒心,已難得力,口出怨言、語多負氣,軍心不堪再戰矣!\"李星沅居中柳州,複函向榮道:\"朝廷盼勝心切,匪患日甚一日,大軍一觸即潰,又將如何施措?\"將帥之間,先自憂慮哀歎了一陣。

半月之間,太平軍先後取得牛排嶺,屈甲洲兩次大捷,殲敵一千數百名,士氣更旺。是以首領們又想揮師東下與淩十八會合。太平軍發起了兩次猛攻,但終因清軍防備堅固,李能臣、劉繼祖、張釗一意死守,太平軍又武器低劣,缺少大炮,無法摧毀敵人工事,衝鋒時反而丟了不少弟兄,進攻均告失敗。

東麵清軍取勝,李星沅、向榮如獲至寶,覺得圍困比進攻更為有效,便部署軍隊,企圖將太平軍四麵包圍,困死在江口圩。

其實,無需清兵圍困,太平軍就在江口圩呆下去了。兩萬多人屯集在一狹小地帶,物質很快出現恐慌。尤其是糧食不足,全軍食粥度日。將士們餓得沒有一點力氣。如不衝出去,恐怕是坐以待斃。

清軍已成包圍之勢,硬拚隻會導致更大損失。太平軍首領們為怎樣衝出包圍圈作連日的商討。

處在生死關頭,洪秀全已無心顧及女色,他已離開那群王妃和馮雲山、楊秀清、肖朝貴等人住在一個不起眼的小屋裏,日夜促膝長談研究對策,患難危急時,他們的確親密無間。

肖朝貴已成天王貴妹夫,一心隻聽洪秀全的,行動多、言語少,較難開口。

楊秀清雖早有代天父傳言權,而大權還未到手,威信尚在扶植中,羽翼未豐,在偶像般的天王麵前,仍要謙虛謹慎、唯唯喏喏。

隻有馮雲山大公無私,說話爽快,愛講一些發人深思的話,此刻他直言直語道:\"為等候淩十八部,我軍在江口圩耽誤時間太長,以至受此困窘。金田起義之日,廣西清軍無帥,主力尚在橫州、滇、黔援軍未到,桂林省城兵力空虛,沿途也防守薄弱,我軍失掉良機,未能一鼓拿下桂林省城,實是一大失策。

洪秀全苦笑一下,明知失策,仍尋理辯解道:\"雲山不過是事後諸葛亮耳!草劍之際,百事繁忙,不曾得此情報。誰想堂堂一桂林省城僅有守軍數百人耶?\"楊秀清折中調和道:\"天軍初立,失策難免。屯江口圩已近兩月,物質消耗已盡,敵兵不斷增多,現實問題是怎樣突圍。\"首領們幾經商討,最後定下計策。

一八五一年三月八日下午,吃了兩天稀粥的太平軍將士,正餓得吐清水,都躺在營地裏閉目養神,忽聽火頭軍敲著鍋鏟喊道:\"開飯了,弟兄們,今日有好菜好飯吃啊!\"大家端著碗走向廚房,隻見果然有肉有魚,還有香噴噴的大米飯,便興高采烈地吃起來。

卒長劉倉琳問葉芸來:\"旅帥,今日真像過節一樣,白天讓弟兄們抱頭大睡,晚餐又這麼好,其中必有緣故吧?\"葉芸來點頭道:\"嗯!據我所知,部隊要在近期突圍了。叫弟兄們有個思想準備。\"晚餐後,果然由上至下傳來命令,於今夜四更開始轉移,要大家收拾行裝帶好武器。行動前一個也不要隨便走動,隻能就地待命。

為了麻痹敵人,太平軍采用了各種巧妙辦法。他們找來幾頭驢子,蒙上眼睛後趕到磨房推磨;又將一些肥豬倒掛起來,讓它們大聲尖叫。清軍監視人員聽到磨轉聲,以為太平軍在磨穀碾米;聽到豬叫聲,以為太平軍還如往常一樣殺豬備餐,所以也就沒有介意。

大部隊離開了江口圩,留下少數太平軍作掩護工作。他們將火藥裝進桶內,然後接上長引線,點燃後從容撤退。走遠了,火藥還在按引線長短逐一爆炸,好象太平軍打炮自衛。

凡此種種與往常一樣情形,巧妙地迷惑住了清軍,使其昏睡在夢鄉裏。

次日,向榮才知道江口圩已無一兵一卒,太平軍神不知、鬼不覺地悄然離去。苦心經營的圍困計劃又遭失敗,向榮怒氣無處發泄,命令部隊開進去,燒殺擄搶*,把個繁榮的江口圩變成了一片廢墟。正是:殺人放火民遭殃天軍昨夜去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