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於謙】(1 / 1)

這個故事其實和本文沒有什麼關係,但是既然提到了土木堡,覺得還是有必要提一提於謙。

關於於謙,最初的印象就是中學課本裏學過的那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那個時候大概也就是知道課本裏對於詩作者的一句介紹:什麼政治家,民族英雄之類的。並不知道在於謙身上發生過什麼事情。直到後來迷上了孝宗,開始看明朝曆史才了解到了。

於謙本來是個文官,他從來不是祖逖那類能夠聞雞起舞的人,但他無疑曾經研究過兵法,而且是一個很有遠見的人,一個擁有著大無畏精神的英雄。

土木堡之變,耗盡了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也使得明朝京城內部兵力空虛,一時間人心惶惶,士氣不振。當時的朝堂大都是逃跑派,許多人主張南遷,將都城遷回南京。而當時的兵部侍郎於謙(當然就是那個於謙!)舉出宋南渡而亡的實例(郕王監國,命群臣議戰守。侍講徐珵言星象有變,當南遷。謙厲聲曰:\"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獨不見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議乃定。——《明史.於謙傳》)

郕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朱祁鈺監國,命令群臣討論今後的路該怎麼走,而侍講徐珵說星象又變,應該南遷。當時這個意見應該是代表了大多數意見的吧。而於謙獨有遠見,知道不能放棄京城。他說,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便再不可挽回。並且舉出宋難度而亡的例子,終於說服朱祁鈺,留守北京與瓦剌作戰。

當時的於謙已經代理兵部尚書,又是主戰派的代表,防守京城的重任自然落在於謙肩上。而於謙也終於不負眾望,擊敗了也先,保住了北京城,保住了大明半壁江山。這便是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衛戰(或稱京師保衛戰。)

於謙臨危不亂,先是選定了新皇朱祁鈺,然後調集各地的備操軍,運糧軍等(主力都死在了土木堡)進京。當時京郊的通州有大量存糧,但是苦於無法取到。運糧必須有軍隊護送,否則很容易被搶。然而京城並沒有什麼軍隊可以去運糧,大家擔心糧食最終會落到也先手裏,都建議燒掉。於謙卻想出辦法,他調集各地的後備軍隊進京,下令必須由通州進京,糧食自取。輕而易舉就將通州糧倉搬進了北京。

而後於謙苦苦操練軍隊,穩固軍心士氣。在京城周圍布下各種防禦,同時清除王振一派的黨羽,革新內政。經過一個多月以後,明軍已經糧草充足,士氣大振。當也先通過了紫荊關來到北京城門外的時候,城中的士兵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於謙采取了類似背水一戰的策略,北京8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固定的守將。也先若率兵攻城,守將帶兵出城後除非得勝或是戰死否的不得回城。而這一策略也頗有效果。也先攻德勝門,西直門均失利後,又在彰義門組織進攻,明軍佯裝失利,引瓦剌軍入土城,以火槍手潛伏在民居內阻擊,瓦剌死傷無數,加上天寒地凍,京師外圍守軍的奮力抵抗,到十一月八日,也先終於退出塞外。

後來,明英宗在於謙的支持之下才被迎回北京。但是代宗朱祁鈺將哥哥囚禁在南宮,直到朱祁鈺臨死前,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將英宗送上皇位。奪門之變中,石亨誣陷於謙想要迎立外地的藩王,迫使英宗殺了於謙。而實際上,於謙打算擁立英宗的兒子朱見深,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於謙實在是很冤!而於謙的罪名,據說是“意欲之”,曆史上能夠與之齊名(當然是臭名昭著)恐怕也就隻有嶽飛的莫須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