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攻下米蘭城(2 / 2)

以上就是5月10日洛迪之戰的情況。某種傳奇式的魅力縈繞著關於這次戰鬥所有細節的描述,並且使這場戰鬥帶上了虛構的重要性。當時,奧軍司令官博利厄所率的主力部隊已撤退到距洛迪甚遠的地方;法軍在洛迪不可能使該主力部隊陷入羅網,最多隻能捕捉住他的殿後部隊。再者,假如法軍的目的是要使奧軍的主力陷入羅網,那麼,位於洛迪城以北的法軍騎兵,為什麼不在戰鬥打響的更早階段就大力進行側翼包抄呢?假如這樣做了而在攻橋的危險衝刺中又有步兵的支援,那就會有可能給敵軍來一個遷回包抄,從而在打垮正麵迎戰的奧軍部隊的同時,把奧軍全部包圍起來。戰略家克勞塞維

茨就是這樣分析洛迪之戰的。

但是,這一仗在法國軍隊和一般法國人當中所產生的印象,卻大不相同。他們所敬重的,是指揮官那種堅決戰鬥、對敵人咬住不放的英勇精神,而不是長於推理和巧於組織安排的才能。的確,波拿巴早已表現了這些才能。不過由於他現在給了敵軍以直接而又猛烈的打擊,部隊才為之折服。這種打法在部隊心理上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影響。當天晚上,法軍的士兵們以革命時那種共和派傳統的同誌式態度,稱呼他們的司令官為“小班長”,以讚揚在這次衝鋒中他本人所表現出的勇敢精神;這種親切的稱呼,也有助於使洛迪橋爭奪戰千古流傳。

洛迪一戰使法蘭西舉國歡騰。遠在巴黎的法國人以一種可以理解的誇張說法,說拿破侖是如何衝在突擊縱隊的前頭,並與拉納將軍一道最先衝到了洛迪橋對岸。後人還描繪說,拿破侖衝在身材高大的擲彈兵突擊隊的前麵??不過,真正有此壯舉的,是拉納、貝爾蒂埃、馬塞納、切爾沃尼和達爾馬涅等幾位將領。反正都是一樣。人們認為,隻有拿破侖才是打勝仗的英雄。在士兵心目中,拿破侖威望之高無與倫比;而他本人也認識到這次征服人心的重要性。

後來他在聖赫勒拿島所說的:隻是在洛迪之戰後,我才認識到我終歸要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一個決定性的角色。我的雄心壯誌的第一顆火花就是那時產生的。這時拿破侖產生了要在整個意大利激起民眾熱情的念頭。這個念頭使這位年輕的勝利者把下一步的真正行動目標——曼圖亞要塞——暫時撤開,而向倫巴第的政治首府米蘭進軍。

米蘭城的人民,懷著熱情,歡呼來自法蘭西的解放者。他們往那些曬黑了麵孔的自由戰士身上,不停地撤著花朵;他們指著法軍的穿破了的軍裝和磨破了的鞋,說這些都證明了法軍屢戰屢勝的充沛精力。尤其重要的是,他們以一種景仰而又夾雜著敬畏的心情,凝視著這位青年司令官的消瘦而蒼白的容貌。在他們看來,拿破侖身上那樸素的衣著,說明他具有斯巴達式的幹勁;他那灼熱的目光和果斷的舉止,說明他是一個天生的領袖。

麵對戰場的勝利和米蘭城的狂歡,他那在洛迪已然燃起的雄心壯誌迅速升騰,他對副官馬爾蒙說:

我們今後取得的勝利將遠比我們業已取得的勝利更偉大。??我們這個

時代,尚無人構思偉業,要由我來開此先例了。他躊躇滿誌,嚴然一位君主,以大方的神態,接見了米蘭城的主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