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情結 一
李鳳傑的童年正值黑暗的舊中國臨近黎明的幾年,然而,接
近黎明的黑暗是最黑暗的,它一直試圖吞沒閃爍在作者內心對
於未來的希望和憧憬。但是,作為審美的文學作品卻應該是對
這種現實的不折不扣的超越,對人自身完美的不屈不撓的追求,
鳳傑不但著眼於過去,而且著眼於未來,不僅執著於追隨局部
的時代腳步,更追求人的整體存在與發展,追求人的完整本質
之實現。現實的局部使人痛苦,使人思索,使人求解脫之路,從
而升起理想的風帆;而理想又召喚著人,使人去努力,去奮鬥,
去奔向明天。
在《針眼裏逃出的生命》一書的結束語中,作者寫道:“童
年留在我的記憶裏的,是一個悲慘的童話。”的確,童年生活是
作者主要的創作庫藏。印證在他的作品裏,生命的出世就充滿
了難以想象的艱難與辛酸。那個針眼裏逃命的孩子一來到人世
就在艾火裏燒了一次,在火炕上烤了一次,在血水裏浸了一次,
但都頑強地存活了下來,繼續經受苦難童年的生活洗禮;一個
可憐的小姑娘月兒一降生就泡在重重苦難裏,過了歲還不會說
話,兩歲才學會走路,十歲便歿了娘;水祥出生時就遇上了三
年自然災害,不久又在醫療站被獸用鏈黴素燒壞耳朵,從此,他
永久地生活在沒有聲音的世界裏。這無疑是一種預兆:生命的
艱難步履剛剛邁開,更嚴峻的人生在等待著一個個奮鬥者去搏
擊。本來,人類向更高目標的攀登應該是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後,
但鳳傑筆下的少年兒童們卻首先遇上了吃與穿的人生難題,他
們常常是“菜湯煮攪團粒”的飯食,“補釘摞補釘”的衣著,更
多的情況下是饑腸轆轆,衣不蔽體。父輩們常常為了這些最基
本的生活條件而耗盡了全部的生命能量。新一代幼小的心靈裏,
“鍋盔”與“幹麵”成為遮蔽理想的第一道欄牆,這也往往成為
他們的心靈禁忌,精神的貧弱常常是匱乏的物質條件所致。要
說到為理想而奮鬥,在與作者平行的童年時代是何等不易:水
祥向往文學,在極端窮困的生活條件下挑燈夜讀本來就極為艱
難,但是,娘為了獲得物質生活中最起碼的鹽卻賣掉了他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