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清朝史(1)(2 / 2)

順治即位後,由叔父多爾袞輔政。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倚重漢官。

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之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噪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曆程,英年早逝。

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皇太極(1592~1643)就是一個使用清朝年號的,順治的老爸!即清太宗。後金汗,清朝皇(1626~1643年在位)。軍事家,政治家。滿族,愛新覺羅氏。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八子。明萬曆二十年十月廿五(1592年11月28日)生。自少年起常隨父兄狩獵和征戰,騎射嫻熟。

四十年,從父出征海西女真烏拉部,克六城。四十三年,授正白旗主旗貝勒。後金天命元年(1616)正月,封和碩貝勒,與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合稱“四大貝勒”,共理軍機,統兵出征。

三年,隨父攻明,獻計襲取撫順(今屬遼寧)。次年,在薩獨到滸之戰中,與諸貝勒率兵大破明軍西路杜鬆部、北路馬林部,與代善破東路劉綎部。

不久隨父攻取明開原、鐵嶺,滅葉赫部。六年,參加沈遼之戰,攻占沈陽後,在渾河南岸以百騎破明援軍數千。攻遼陽,率軍先入明陣。

七年,參加廣寧(今北鎮)之戰,克義州(今義縣)。十年,與兄阿巴泰率精騎5000馳援科爾沁,迫使察哈爾蒙古首領林丹汗遠遁。十一年,從父參加寧遠之戰失利,退兵沈陽。

是年九月,在努爾哈赤卒後,於沈陽繼後金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定先征服朝鮮(今朝鮮、韓國)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戰略方針。

對明則采納漢族降官建議,確立“講和與自固之策”,重用漢將,削弱明朝實力,誌在入關奪取全國政權。天聰元年(1627),命貝勒阿敏、濟爾哈朗進兵朝鮮,迫國王李倧遣使請盟。

與明遼東巡撫袁崇煥通使議和,待機而動,五月,親率八旗軍5萬餘發起寧錦之戰,兵敗還師。

次年,以使臣屢為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所殺,率精騎奔襲,獲敖木倫(今遼寧大淩河上遊)之捷,俘眾萬餘。複率滿蒙聯軍西征察哈爾,追逐至興安嶺。

三年,率滿蒙聯軍10萬繞道蒙古,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大安口(今遵化西北)逾邊牆,突襲明京師(今北京),互有勝負。巧施反間計,致明廷逮殺督師袁崇煥,陷京畿州縣多處。

東歸連下遵化(今屬河北)、永平(今盧龍)、灤州(今灤縣)、遷安四城,留兵據守。頒發八旗臨陣賞罰令。五年,命人鑄紅衣大炮,名”天佑助威大將軍”(為後金造炮之始)。

令以歸附漢族軍民組建一旗漢軍,由額駙佟養性總理漢人軍民事。遣將率滿、蒙、漢軍數萬攻明大淩河城(今遼寧淩海),挖壕築牆,長期圍困,在城周圍50裏內挖壕四道,按八旗左右翼方位紮營盤45處,切斷守城明軍與外界聯係。

百餘天中,督軍交戰數十次,各有傷亡,又親率主力擊敗明援軍4萬,迫明總兵祖大壽於糧盡援絕獻城投降,旋縱其歸錦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