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城裏死去的人,都把自己的家裏的先人,選葬在那裏,也就是孟子家住的附近的那塊地裏麵。
城裏住的人多,自然,墓地裏也就總是有人在忙碌著,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每天都有人在這裏挖坑掘土。
死者的親人披麻戴孝,哭哭啼啼,吹鼓手吹吹打打,頗為熱鬧。
年幼的孟子,從小就是一個特別喜歡學習的孩子,他的模仿性很強,因為小,對任何事情感到很新奇,他看到這些情景,也學著他們的樣子,一會兒假裝孝子賢孫,哭哭啼啼,一會兒裝著吹鼓手的樣子。
他和鄰居的孩子嬉遊時,也模仿出殯、送葬時的情景,拿著小鐵鍬挖土刨坑。?
孟母一心想使孟子成為好讀書、有學問的人。
看到兒子的這些怪模樣,心裏很不好受,感到這個環境實在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決定搬家。
不久,孟母把家搬到城裏。戰國初期,商業已經相當發達,在一些較大的城市裏,既有坐商的店鋪,也有遠來做生意的行商。
孟子居住的那條街十分熱鬧,有賣雜貨的,有做陶器的,還有榨油的油坊。孟子住家的西鄰是打鐵的,東鄰是殺豬的。
鬧市上人來人往,絡繹不絕。行商坐賈,高聲叫賣,好不熱鬧。孟子天天在集市上閑逛,對商人的叫賣聲最感興趣,每天都學著他們的樣子喊叫喧鬧,模仿商人做買賣。?
孟母覺得家居鬧市對孩子更沒有好影響,於是又搬家。
這次搬到城東的學宮對麵。學宮是國家興辦的教育機構,聚集著許多既有學問又懂禮儀的讀書人。
學宮裏書聲朗朗,可把孟子吸引住了。他時常跑到學宮門前張望,有時還看到老師帶領學生演習周禮。
周禮,就是周朝的一套祭祀、朝拜、來往的禮節儀式。在這種氣氛的熏陶下,孟子也和鄰居的孩子們做著演習周禮的遊戲。
“設俎豆,揖讓進退。”不久,孟子就進這所學宮學習禮樂、射禦、術數、六藝。孟母非常高興,就定居下來了。?
孤兒寡母,搬一次家絕非易事,而孟母為了兒子的成長,竟然接連三次搬遷,可見孟母深知客觀環境對於兒童成長的重要性。
常言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而這個道理,也正好是從這裏來的。
孟子以後既沒有選擇墨學、道學等曾經顯赫一時的學說,又沒有像蘇秦等縱橫家那樣,從個人的權利思想出發,圖得個人平生的快意。
而是偏偏選擇儒家學說作為他畢生奮鬥的事業,終於成為一位在現實的人生中,不為一己之身而謀,舍生取義,隻為憂世憂人而謀國、謀天下的“聖人”,這與孟母早期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所以說,你所結交的人,要有道德,有知識,有能力,有管理者,那就是貴人,向這樣有正事的人,就應該勤交往才是。
而那些酒肉朋友孤朋狗友少交,吸毒偷盜犯法作亂者不交。問自己交何人:
要勤交七種貴人:有道德者;有智慧者;有權利者;有財富者;有健壯者;有美麗者;有信息者。
有緣千裏來相會無緣相逢不相識。交貴人要有緣份。用命理研究自己與貴人緣份何在。
遠離凶惡的小人。上級,下級,平級。要正確處理三個方麵的關係。人和人之間、人和物之間有相生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