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楔子(26)(1 / 2)

在清代統治階級看來,清朝之所以能夠“混一宇內”、開創基業是離不開長白山默佑庇護之功的。

康熙二十一年,高仕奇隨康熙帝祭完永陵後,對其周圍景色發表感慨說:

“陵後,山氣鬱蔥,林木叢茂,興京相去十餘裏,城址尚存。

昔周太王遷於岐山,開有周朝八百年基業。茲山地脈深厚,氣勢蜿,殆我朝之岐山耶!”

在此他將長白山視為周朝開創的聖地—岐,視為護佑清王朝定鼎中原的聖山。

吳兆騫曾這麼評價長白山的:

“長白山者,蓋東方之喬嶽也。晉臣袁宏有言曰:‘東方,萬物之所始;山嶽,神靈之所宅’。

我國家肇基震域,誕撫乾圖,景曆萬年,鴻規四表。則茲山者所以昭應皇輿,合祥帝室,與有巢之石樓,少典之軒台,同耀於方載者也。

皇上聖文臨寧,神巫膺符,慶洽人祗,化隆海嶽。仰欽祖德,報禮神丘,爰詔侍臣,致崇秩,牲璧儷於群望,懷柔及於百神”。

正因長白山為“龍興之地”之“神山”:

清朝皇帝才為感謝其庇護祖宗之德,不斷祭祀。乾隆《駐蹕吉林境望叩長白山》詩也可看出此意:

詩日:

吉林真吉林,長白鬱鋟岑。作鎮曾聞古,鍾祥亦匪今。

岐經處遠,雲霧望中深。天作心常憶,明誌信欽。

清朝統治者希圖通過隆典之祭,使其龍興之王氣得以延續,正如乾隆皇帝所向往的:

“長白山開我國家,萬年有道無疆基”。

為表示對長白山發祥“聖地”的崇敬,宣統元年(1909)清政府遣官到長白山再訪布勒瑚理湖:

“建石欄以護之,並勒石於其上,曰:‘天女浴躬處,以昭敬重’而垂不朽”,以紀念“龍興之地”。

清帝祭祀長白山也有表示其家族受命於天的因素,從而通過這一點來掩蓋著一個真正的目的。

那就是,皇帝的祖墳,也就是暗墓,就偷偷的葬在了長白山的腹地。

同時為了怕將這裏的密秘暴露,就通過封禪的方法,前來拜祖。

“天下太平,功成封禪,以告太平。禪梁父之趾,廣厚也。刻石紀號,著已功績”。

因而借此,也就順理成章的來到長白山了,順治三年國家稍定之後,便舉行了對五嶽的封禪典禮反映出其威服天下,標榜太平的心理。

康熙十七年封長白山之神也就有此意。

另外,三藩之後,他就加緊了對長白山的管製,也變得更加重視。

二十一年康熙帝巡狩吉林望祭長白山,之後,認真的考察了長白山,也就是告祭天下太平(因已平定三藩)。

更何況按照三仙女的傳說,其家族的祖先布庫裏雍順受天命由三仙女生於長白山天池,並在此接受天命去平定各地的騷亂和統治“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