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楔子(25)(1 / 1)

雍正十一年在城西門外九裏處,溫德亨山上建成長白山望祭殿。

“正殿五楹祭器樓二楹牌樓二座養祭鹿圈一”。

長白山望祭活動走上正軌。在長白山封禪的同時長白山周圍之地再次被封禁。

康熙十六年清政府先後在今遼寧省內修築兩條邊牆其中一條是自開原到鴨綠江口後又從開原修築一條到吉林舒蘭的邊牆也就是新邊

由寧古塔將軍管轄(後由吉林將軍管轄)。它使長白山成為“禁中之禁”,周圍千餘裏境內,移墾、刨參、采珠、伐木悉在禁列違者施以重典。

甚至守邊的官兵也不得,隨意采伐木植,以此保護“龍興之聖山”。,

長白山封禪後,歲歲望祭,滿族貴族祭祀關外三陵的製度從其入關時就已開始建立並不斷完善。

想到了同時為了不忘祖上的功德,早在順治二年二月,“禮部奏言,凡遇清明等節應令駐防盛京總管官分率城守章京,往祭福陵、昭陵。

其東京、興京祖陵令城守官奠祭。盛京四祖廟令守廟總管官獻酒果。從之”,並且其製度也在不斷完善。

順治三年又“定盛京每年歲除、清明及慶賀,祭昭陵如祭福陵禮。

每月朔望,於昭陵、福陵獻酒果燃香燭。祭祖廟照京師牲用生。祭福陵、昭陵,牲仍用熟。罷昭陵每日致獻。”

順治八年六月,又定諸陵、壇、廟祀典:

“一、興京、東京四祖陵,於冬至、歲暮、清明、中元、十月朔,俱致祭。其祭品,冬至、歲暮、清明各用牛一,獻酒果,上飯,上羹,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中元、十月朔各用羊一,獻酒果供香燭,焚帛讀祝文。五祭俱遣宗室覺羅大臣致祭。

每月朔望薦熟羊一獻酒,供香燭。令守陵章京致祭。

一、祭福陵、昭陵上躬往,自左門入。若遣官,自右門入。祭文、祭品悉由中門入。

福陵,於牌樓前下馬。昭陵,諸王則於立獅處下馬官民則於樹紅椿處下馬。

一、福陵、昭陵,除清明、中元、歲暮照常致祭外,每歲十月朔、冬至,亦各致祭一次。

其祭品,十月朔用酒果、供香燭,冬至用牛羊豕,獻酒果,上飯上羹,供香燭,焚帛讀祝文。”

順治十六年諭禮部:

“興京祖陵乃發祥重地,宜隆顯號以展孝思,今尊稱為永陵,應行典禮,爾部即察例具奏”。

此時清代統治者關外祭祖的禮儀已十分完備,而長白山祭祀尚未提上議事日程。

康熙十年九月,康熙帝“以寰宇一統,躬詣太祖、太宗山陵展祭,行告成禮”。

在這次關外祭祖活動中並沒有去長白山。同年十一月,康熙帝對這次祭祖活動進行總結,並頒詔天下:

“朕惟帝王誕膺天命,撫育萬方,皆由祖功宗德締造維艱。俾後人克享成業,所以天下一統以後,必展告成之禮,甚钜典也。

我太祖高皇帝創建鴻圖,肇興景運。太宗文皇帝布昭功德式廓丕基。至世祖章皇帝統一寰區大勳既集,即欲躬詣山陵,展祭告成,未遑修舉。

朕讚承隆緒,上托祖宗洪庥,天下底定,仰體皇考未竟之誌躬詣福陵、昭陵,虔修祀事;以告成功。

禮竣旋京,湛恩宜沛。於戲繼述無疆永著顯承之盛。升平胥慶,益彰樂利之休,布告天下,鹹使聞知”,其中對長白山也隻字未提。

之所以不提長白山之事,其實,暗地裏,他以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和經費,在密秘的打造一個神密的長白山了。

同時於長白山封禪之後,每次皇帝親往關外祭祖都要望祭長白山。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暗墓也在密秘的進行著。

為了掩人耳目,在正常情況下,關外祭祖活動與祭祀長白山是由不同的官吏,在不同地點分別進行的。尤其是遇有大事恩詔致祭時,都是分別遣官致祭。

因此,祭祀長白山與關外祭祖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情,即使略有瓜葛也不會影響長白山封禪的性質。

“龍興之聖山”。

建州女真的興起地區是長白山之近旁,興起之後其故土就是“龍興之地”。事實上,愛新覺羅家族的生存與發展都是與長白山息息相關的。

首先,愛新覺羅家族的繁衍和發展是離不開長白山的。

遠的且不說,自元末明初呼爾哈、斡朵憐兩萬戶女真人向東南遷移,便深入長白山的腹地,依此而生存,後來建立建州三衛,形成了統一女真各部的基礎。

努爾哈赤在其羽翼未豐時,沒有受到明朝政府的太多關注,也正是長白山的有利地形才庇護著建州女真取得了薩爾滸戰役的勝利。

保住了這一尚在繈褓中的後金政權,從而使金、明雙方在遼東的實力發生了轉變,為後金進一步奪取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其最終能夠統一宇內。

再則,長白山被清朝統治者視為基業開創之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