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73章 戰城南-12(2 / 2)

魚腸軍是對外的利劍,卞白河是對內的利劍——隻可惜他還不是自己的對手。

真想不到,無論什麼樣的帝王,到頭來都少不了錦衣衛,即使不叫錦衣衛這個名字。

孟劍卿忽地一怔。

還有一種可能讓建文帝想要收回魚腸軍:石敢峰營救保兒失敗,保兒現在已經死了,建文帝手中沒有了人質。

他霍地站了起來。

在帳中來回踱了幾步,深吸一口氣,孟劍卿重新鎮定下來。

石敢峰的消息會首先送到雲燕嬌那兒,他還是在這兒等候為好,以免在**上錯過。

他對石敢峰應該有這個信心的;畢竟也打了十幾年的交道了。

雲燕嬌在掌燈時分悄然來到,孟劍卿正在巡視軍營,通報的衛士將雲燕嬌領過來之後便躬身退下。

四下無人,他們站在後營的一片小土坡上,雲燕嬌輕聲說道:“保兒這會兒已經送到我哥哥那裏了。”

他們對視一眼。現在孟劍卿可以毫無牽掛地執掌這支魚腸軍了。

仰望夜空,月寒風冷,鬥轉星移,明白無誤地宣告又一個冬季到來。

與道衍的三月之約將到之時,局勢突然大變。

建文四年正月,燕軍進入山東,繞過守衛嚴密的濟南,破東阿、汶上、 鄒縣,直至沛縣、徐州,向南直進。而燕軍已過徐州,山東之軍才反應過來,南下追截。

很顯然,燕王是要放棄在山東、河北一帶的爭城逐地,孤軍深入,直取應天。

初聽到這個消息時,孟劍卿覺得很不可理解。

燕王置山東於不顧,孤軍南下,建文帝隻需堅守金陵,坐待四方勤王之師會合,山東方麵則截斷燕軍的補給線和退**,那樣的話,燕王必定腹背受敵、處境極其危險。

以燕王的能征善戰,怎麼會犯這種錯誤?

孟劍臣和公孫義本來已經被調回塞北鎮守,此時又隨燕王南下,經過廣平府時兩人笑嘻嘻地跑去給雲燕嬌拜年,還將與他們已經混熟的李漠也帶了去,似乎一點也不擔心後**被切斷的可能。廣平知府明明知道這三個人是燕王愛將,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他們來來去去;也是,誰沒有三親六戚來著?他自己的兩個兄弟,一個在南軍,另一個就在燕軍,私下裏也不是不往來的。

孟劍卿握著送上來的這份情報,望著夜空出神。

孟劍臣將李漠帶去見雲燕嬌,想必是別有用意吧。李漠跟著孟劍臣嫂子嫂子地叫,孟劍卿再想對付他的時候,心裏多少會猶豫一下。朱家叔侄這一仗遲早會打完,親友之間,總得留點情麵,日後才好相見。

究竟有多少人,也抱著這樣的心思,覺得這是朱家叔侄的家務事,與自己無關?建文帝發出的勤王詔書,又有多少將領是真心奉詔、全力迎戰?

說到底,誰來坐那個**,與他們有什麼關係呢?他自己不也慢慢生出了這樣的想法嗎?燕王孤軍南下,賭的不就是這一份人心?

一旦燕王兵臨城下,究竟會有多少人倒戈相向?

他想起楓林濃霧中明遠那蛇一般陰冷詭異的聲音。是那個人所製定的方略嗎?道衍與他訂下三月之約,是因為對明遠的運籌帷幄深具信心嗎?

他們都是身在局中的人,也許惟有明遠那樣冷眼看世道的人,才會**地看到這一盤爭霸天下的棋局的關鍵在哪一處。

那深遠不可測的夜空,深遠不可測的天意,一度離他似乎隻隔著一層濃霧,伸手可及。

然而至此,孟劍卿清楚地知道,天意高難問。

功業與榮耀,才智與運道,總輸它,翻雲覆雨手。

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無論它如何翻雲覆雨,他總要牢牢握住手中的刀,握住這柄魚腸劍,才能在這種種風雲變幻中,握住自己的命運。

十三、

六月初三,燕軍自瓜洲渡江,鎮江守將降城,燕王率軍直趨金陵,發詔稱“願與天下共治之”,六部官員聞之默然。十三日燕師進抵金陵金川門,守衛金川門的李景隆和穀王為朱棣開門迎降。燕王進入京城,文武百官紛紛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擁戴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而燕師入京之際,宮中起火,據傳建文帝在大火中不知去向,但對外隻能定稱建文帝葬身於火中。

建文帝這樣的結局,難免讓孟劍卿對寧衡生出種種懷疑。

永樂帝擔心建文舊臣心懷叵測,重立錦衣衛以偵查鎮撫,任命燕王府舊屬紀綱為指揮使,前任錦衣衛千戶高平與孟劍卿為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