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會認為諸葛亮是個文武全才、近乎完美的大人物其實曆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三國演義》上描繪得那麼完美,在此想向大家介紹一下曆史上的諸葛亮。
《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曾對諸葛亮的一生做過評價,稱讚其為“逸群之才,英霸之器”,同時也指出,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這個評價是公允的,諸葛亮的一生正是印證了這一評價。
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軍事家,而非一個優秀的戰術軍事家,下文將一一說明。
一、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諸葛亮擅長於治國,這在史書中多有反映。在諸葛亮擔任蜀國丞相後,很注意獎勵農耕,減輕賦稅,使農業得到迅速發展。蜀國的絲織業比較發達,很多人家都養蠶織錦。蜀錦馳名各地,行銷魏、吳、成為蜀國財政收的主要來源之一。諸葛亮還注意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係,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諸葛亮在治蜀方麵的功績,為鞏固蜀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戰略軍事家
這一點從諸葛亮的《隆中對》便可所見一二。諸葛亮在出山之前便能知曉天下形勢,為劉備分析立業之道。即先占據荊州,再圖巴蜀,以為安身之地。然後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待天下有變,則率軍從荊州,益州同時出擊。那麼霸業可成,漢室可興。這一番見解極具預見性,也被事實所證明它的正確性。
此外,諸葛亮還著有多部兵書,如《諸葛亮兵法》等,這些書中的軍事思想也多有可圈可點之處。 由此不難看出,諸葛亮確是一個傑出的戰略軍事家。
三、諸葛亮不是一個優秀的戰術軍事家
這一點或許廣大的“三國迷”們很難接受,因為《三國演義》中記載了太多諸葛亮用兵神乎其神的例子。其實那些例子多為《三國演義》杜撰出來的,曆史上並無此事。
1、火燒博望坡
此乃劉備所為,發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諸葛亮才出山。而且這次戰鬥並無《三國演義》中渲染得那麼大,僅是一場小規模的誘敵戰。另外,據《三國誌》,博望坡之火係劉備為引曹兵入伏,偽裝敗退前自燒營寨而引起的,非如《三國演義》所言先將曹兵引入伏擊圈,後用火攻。
2、火燒新野
《三國誌》中無記載,係《三國演義》虛構的情節。
3、諸葛亮與赤壁之戰
諸葛亮除在戰前與孫權同盟方麵做過貢獻外,其餘無任何功績。赤壁水戰破曹之役乃周瑜一手策劃指揮,與諸葛亮無關。所謂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均屬於虛烏有。
4、諸葛亮三氣周瑜
《三國誌》中無周瑜與諸葛亮直接接觸的記載,更談不諸葛亮氣死周瑜。(注:雖然《三國誌》沒有記載諸葛亮與周瑜直接接觸,但由於《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受曆史的局限,所記過於簡略,所以並不表示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未見過麵.但也正是因為《三國誌》沒有記載兩人直接接觸,說明即便兩人見麵也是在非重要的場合)而且周瑜的氣量很大,非《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心胸狹窄。至於周瑜的死,則是因病而亡,非有人為之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