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西涼鐵騎。 “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為什麼馬超的可以以一州之地對抗曹魏全國,這就是“西涼鐵騎”的威力。“超軍中多高鼻深目者”,野史記載馬超的部隊中是有羅馬西來的軍人,大量吸取了羅馬軍陣的優點。標槍,密集軍陣,重裝盾牌,以及軍隊編製和戰法上,都和古羅馬十分接近。“馬超軍隊和董卓軍隊的區別,在於董卓軍隊受到匈奴等遊牧民族軍隊的影響較大,注重騎兵和機動”。葭萌之戰,連見多識廣的劉備也對這種戰術十分欣賞。後期蜀漢軍隊戰鬥力強的一個原因,就是諸葛亮吸取“西涼鐵騎”的訓練和嚴格紀律性。其實他們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重裝騎兵,所以它也有明顯的缺點,就是對付不了“強弩”,曹操打敗西涼兵主要是計謀,但和其戰術也有關係,那就是築城後,用強弩遠射西涼兵,由於“西涼鐵騎”隻裝備標槍,射程有限,所以十分被動。再有一個缺點就是機動力的不足,在和曹操精銳“虎豹騎”較量中處於下風,這和它的重型裝備的缺陷是分不開的。西涼鐵騎——重騎兵的前身。
6。無當飛軍。“諸葛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即為無當飛軍。王平任無當監”。簡單說“無當飛軍”就是蜀漢於“南中”之地組織起來的一支精銳雇傭兵部隊。諸葛亮又以嚴格的訓練和紀律性為基礎,加上連弩,精練鋼刀的配備,八陣圖的推廣,使“無當飛軍”整體實力更是大幅度提升,比之白耳兵更為強悍,他們的統帥是陰沉,嚴厲的王平(又稱何平)。街亭之戰時,馬謖兵敗,王平孤軍被張合圍困,但王平沉著迎戰,“鼓聲大躁,合不敢擊”,因此全身而退。撤回蜀國後,諸葛亮重賞王平,“平特見崇顯,加拜參軍,統五部(即無當飛軍)兼當營事,進位討寇將軍,封亭侯。”這支精銳部隊擅長山地,叢林作戰,全軍披藤甲,善弓弩,箭頭皆淬毒,號為“飛軍”名副其實。 在蜀漢的一係列行動中,尤其對曹魏的戰鬥中,這支部隊居功至偉。“五月辛巳,乃使張合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三千無當死士對抗擁有精銳驍騎兵(魏國的王牌騎兵)和南五營的步兵(魏國王牌步兵)的曹魏主力數萬人,飛軍大呼殺敵,拚死抵抗,魏軍屍首遍布山前,死傷於萬,最終敗退魏國。最後在薑維時期,他們的末任司令官張嶷為保護薑維大軍撤退,獨率五千“無當飛軍”衝入魏軍核心,殺傷魏軍過萬人。“軍前與魏將徐質交鋒,嶷臨陣隕身,然其所殺傷亦過倍。”所有“無當飛軍”也在這一戰中全軍覆沒。但他們“所殺傷亦過倍”。後來蜀漢雖然還是有“無當飛軍”的番號,但已經是沒落之師。 無當飛軍——蜀漢精銳雇傭兵,亦可稱為三國中最精銳的步兵。
7、丹楊兵(一做“丹陽”)。“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毋丘毅詣丹楊募兵”,“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惇等詣揚州募兵”。何進,曹操沒兵了就跑到“丹楊”去募兵正是因為“丹楊山險,民多果勁”。丹楊兵作為一支軍事力量在《三國誌》中出現的頻率可以說是相當高的。“謙以丹楊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歸謙”。四千丹楊兵可以讓劉備“去(田)楷歸謙”,“天明,丹楊兵悉開門內布兵”丹楊兵的叛亂可以導致徐州的易主,其戰鬥力可見一斑。但丹楊兵影響最大的不在徐州,而是在東吳。“時吳景尚在丹楊,策從兄賁又為丹揚都尉”,孫策平江東靠的就是那幾千“廬江上甲”,即“丹楊兵”。孫氏一族對“丹楊太守”一職也十分慎重,大多都是孫氏親族擔當。 後來諸葛恪專政,其中一大資本就是他身為丹楊太守,手中擁有丹楊兵。“權拜恪撫趙將軍,領丹楊太守,授執戟武騎三百”,丹揚之地既是東吳的兵源,也是一大毒瘤。從“俗好武習戰,高尚氣力,其升山赴險,抵突叢棘。若魚之走淵,猨狖之騰木也。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每致兵征伐,尋其窟藏。其戰則蜂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這段話中可見丹揚之民是屢有反叛的。 後期丹楊兵在晉兵滅吳時也有表現,但是“三衝晉旅,不動”,說明一支部隊不但要看本身的素質和裝備,其統兵將領才是部隊的核心,組織性,紀律性才是一支部隊的魂魄。丹楊兵——精銳兵源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