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自古便有葉落歸根一說,客死異地的遊子,按本人的意願是一定要入葬祖墳的。大凡富貴家族都會派人扶靈柩回鄉安葬。
而在湘西一帶,有些地方貧瘠,窮人多赴川東或黔東地區,作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那些地方多崇山峻嶺,山中瘴氣彌漫,多有惡性瘧疾流行,生活環境壞到極點,除當地的苗人以外,外人極少涉足。死在那些地方的漢人,沒一個是有錢人,而漢人傳統觀念極強,即使傾盡所有也要運屍還鄉埋葬,但是在那上千裏或數百裏的崎嶇山路上,即使有錢,也難以用車輛或擔架扛抬,於是有人就開創了一個既經濟又方便的神秘地運屍回鄉方法--趕屍!
在一些民俗文化資料中,“趕屍”被認為是苗族蠱術的一種,是楚巫文化的一部分。蠱有黑巫術和白巫術之分,趕屍屬於白巫術,當然也有人說它隸屬於祝遊科。
其實趕屍也有自己的傳說和一些野史記載。
相傳幾千年以前,苗族的祖先阿普(苗語:公公)蚩尤率帶兵在黃河邊與敵對陣廝殺,直至屍橫遍野,血流成河。打完仗要往後方撤退,士兵們把傷兵都抬走後,阿普蚩尤對身邊的阿普軍師說: “我們不能丟下戰死在這裏的弟兄不管,你用點法術讓這些好弟兄回歸故裏如何?”阿普軍師說:“好吧。你我改換一下裝扮,你拿‘符節'在前麵引路,我在後麵督催。”
於是阿普軍師裝扮成阿普蚩尤的模樣,站在戰死的弟兄們的屍首中間,在一陣默念咒語、禱告神靈後,對著那些屍體大聲呼喊: “死難之弟兄們,此處非爾安身斃命之所,爾今枉死實堪悲悼。故鄉父母依閭企望,嬌妻幼子盼爾回鄉。爾魄爾魂勿須彷徨。急急如律令,起!”原本躺在地上的屍體一下子全都站了起來,跟在阿普蚩尤高擎的“符節”後麵規規矩矩向南走。敵人的追兵來了,阿普蚩尤和阿普軍師連手作法引來“五更大霧”,將敵人困在迷魂陣裏。因是阿普軍師所“司”(實施、操作意)之法術讓大家脫的險,大家自此又把他叫“老司”;又由於阿普老司最後所用的禦敵之實乃“霧術”,而“霧” 筆畫太多難寫,於是改寫成一個“巫”字取而代之。其實,這巫字也是個象形文字:上麵一橫代表天或者霧,下邊一橫則代表地,而中間的那一豎就表示“符節”了;豎的兩邊各有一個人字,右邊那個代表阿普蚩尤,左邊那個代表阿普老司,意思是要兩個人聯合起來才能作巫術。
鬼神之事固然不可相信,但以上的傳說卻從某個角度證明了“趕屍”這一行其實和苗族有著千絲萬縷地聯係。由此給“趕屍”係出白苗族一說,多了幾分佐證。
大凡趕屍的人都是一身麻布粗衣的,麵目猙獰,人們叫他們“趕屍匠”。無論屍體數量有多少,都由趕屍匠一人趨趕。趕屍匠不在屍後,而在屍前帶路,不打燈籠,手中搖著一個攝魂鈴,一麵走一麵念咒,使夜行人避開,有狗的人家把狗關起來。屍體在一個以上時,即用草繩把他們聯係起來,每隔六七尺一個。夜裏行走時,屍體都帶著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畫著符的黃紙,垂在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