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軍的差距,殷丞心知肚明、曹操了然於胸、就連他們手下的將領也都明白。不出意外的話,殷丞隻能在新息被曹操慢慢地耗盡、耗死。不過麵對即將覆滅的結局,殷丞並沒有愁雲慘淡惶惶不可終日,因為他們並不是完全沒有以弱勝強的機會。作為‘穿越眾’,殷丞要和曹操較量的不隻是將領的勇猛和士兵的精銳,他擊敗曹操的最大倚仗是整體的指揮。
這個時代既沒有電話、電報,也沒有衛星監測,人數過萬的戰場決不是一、兩個人能夠兼顧的,士兵和低級將領的戰鬥經驗和戰場直覺是勝利的關鍵。可惜這方麵殷丞並不比曹操有什麼優勢,隻能在戰場指揮方麵做文章。
這個時代戰場的命令傳遞主要靠鼓、鑼、旗,士兵們在戰旗的指引下,擊鼓而進、鳴金而退。然而無論是鼓聲還是鑼聲都不能傳遞較為複雜的信息,戰場上喊殺震天,將士的耳中隻能聽到吼叫、慘叫、狂叫等等雜音,你就算能用鑼鼓敲出‘摩爾斯電碼’來,也沒人能聽清。
用旗語來指揮,這不失為一個辦法,就像呂蒙的水軍和周瑜的海軍那樣。然而陸軍和水軍最大的區別在於所處的環境大不相同,水麵無遮無攔視野開闊,陸地上山巒疊嶂、草木叢生,用小旗在陸上傳遞旗語,稍遠一點就根本看不到,用大旗稍微可以改觀一點,可大旗揮舞困難,在刮大風的時候更是連舞都舞不動了,顯然也沒太大意義。
除此之外就隻有依靠傳令兵了,不過這種信息的傳遞方式相當原始,而且容易產生錯誤,效率也極其低下,顯然不會是殷丞的選擇。
由於有著各種各樣的限製,這種戰場上無序指揮狀態在中國曆史上持續了很久、很久,不是不想改變,而是無力改變。當然啦,別人做不到並不代表殷丞也做不到,殷丞隻是‘發明’了一個小玩意就解決了這一千古難題。
望遠鏡,準確的說是單筒望遠鏡,俗稱千裏眼,這就是在殷丞的指導下,由黃月英領銜的科研小組,精心研發並製造而成的,專用於戰場指揮的特殊道具。由可伸縮銅管和兩片精心打磨而成的水晶鏡片組成的千裏眼,其製作工藝並不複雜,隻不過製造時間比較長,很難大規模投入使用。話又說回來,正是由於結構簡單,殷丞也不想千裏眼被大規模使用,這樣很容易被敵人仿造,殷丞可不希望被曹操拿著千裏眼時刻注視著。
有了千裏眼,旗語就可以被用來進行戰場指揮了。當然,正真操作起來還是挺複雜的,為此殷丞專門成立了一個單獨的編製,並命名為‘中央戰場軍令傳遞處理司’,簡稱‘中理司’,保密代號為‘CPU’。
CPU是由若幹個不同規模的小組組合而成,而依據指揮的人數不同,這些小組被分成三個等級,即指揮千人作戰的丙級小組,代號‘奔Ⅱ’;指揮萬人作戰的乙級小組,代號‘奔Ⅲ’;和指揮終極戰鬥的甲級小組,代號‘奔Ⅳ’。
一旦戰爭爆發,並且啟用了CPU進行指揮,這些被殷丞戲稱為奔騰家族的指揮小組將被派往各大戰鬥團隊。每一千名士兵中派駐一個奔Ⅱ,每萬名士兵中加派一個奔Ⅲ,奔Ⅳ是CPU的最高指揮部門,直接由戰場主將負責指揮。
奔Ⅳ小組從主將那裏獲得命令,並利用旗語傳達給下一級指揮小組,奔Ⅲ小組用千裏眼從上級獲取信息,同時用旗語將命令繼續傳達到下級小組。而奔Ⅱ小組在得到上級命令後直接由傳令兵將命令下達給低級將領,由他們組織士兵來完成命令內容。當將令被由上而下傳遞的同時,奔騰家族還肩負著把各自的戰場情況由下而上傳遞上去的任務,以便戰場主將能及時了解到各處戰場的不同狀況,做出最佳、最有利的選擇。
由於戰場地形比較複雜,僅僅依靠肉眼的觀察顯然無法滿足全部的需要。所以奔騰家族除了拿著千裏眼的觀察員和揮舞小旗的司棋手外,還配備了大量的鷹候,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利用戰鷹以書麵方式快速傳達上級命令。
有了CPU和旗下的奔騰家族,殷丞有信心依靠靈活多變的戰場指揮,給曹操來一個出乎意料的迎頭痛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