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旁,當時的新聞中心主任金光明和傅曉鳴一見如故,I相見恨晚.很短的時間內就迅速成了知己。兩人手端酒杯,站在桌旁,周圍人的談話聲、嘈雜聲絲毫不能影響到他們交流的熱情程度。兩個人從流行音樂聊到書法’從國畫談到古典音樂,互訴對《蘭亭序》的共同喜好,對文學等藝術的癡迷,那份談話的投入和交流的深刻,令大家為之歎服,甚至於都不忍心打攪他們的“二人世界”。當然’兩人也互相交換了聯係方式’相信他們這份友誼一定會堅持下去的。
因為第二天要出報,晚飯後我返回西安,車進城時已經深夜十一點多了,我卻沒有一點倦意。因為此行的另一個收獲就是作家老師在看了我帶去的《陝西電力報》後,被記者吳長宏撰寫的題為《雷霆出擊救略綱》的通訊所吸引,原因有二:一是被電力職工在震災麵前迅速出擊、果斷決定,在第一時間對略陽鋼廠的快速供電精神所感動;二是通訊寫得很有畫麵感,觸動了作家老師進一步創作的靈感。
女人,你的名字不是弱者寇海玲,一個高而瘦的女子’留著一頭精幹的短發。走路輕盈快捷,坐姿優雅矜持,和人說活前先是微微一笑才開口。
她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自信,從容。了解後得知1還不止這些。因為是技校畢業,她一直對自己的技校文憑很自卑。於是,工作以後,她先是自學英語,後來又複習考取了西安交大計算機專科班。幾年以後專科畢業,她又繼續上了本科班。她一直不滿足於現狀,於是,當渭南供電局招聘95598工作人員時,她毫不猶豫地報了名,並如願以償地通過了考試。
寇海玲是一個自信的女人,也是一個藝高膽大之人。在報考95598時,有人問她能考上嗎?她自信地回答:我一定能考第一名!結果正如她所料的那樣:她以高出第二名20.30分的成績遙遙領先,理所當然地成為了渭南供電局95598的班長。因為她的出色和優秀,在別人還要實習半年時,她已經直接上崗了。
2005年,她剛到95598工作時,小孩才剛剛兩歲,她的家還在原單位韓城電力局。每周五下午,她都要趕著坐渭南到韓城的末班車回家,周一淩晨三點,再乘坐韓城到渭南的早班車回單位上班。冬日的早晨,公交車油箱裏的油總是難以抵擋冬日的嚴寒,常常走著走著,可能就會被凍住,在司乘人員用火烤油的時候,她隻得下車,一邊跺著腳、一邊默默祈禱:快點、快點、再快占^當然,她從不會把這些告訴丈夫和家人,因為不想讓他們替她無謂的擔心。她也從不和其他人說,因為她也不需要別人的同情。既然這條人生之路是自己選擇的’那麼為了自己的選擇而吃苦受累也是應該的。
一個多麼理性又善解人意的女人哪!
2005年大年三十,當萬家團圓共享天倫之時,寇海玲卻和另外一名工作人員一起在95598機房值班。由於當晚電力負荷過大,許多地方停電^恰好時值春節聯歡晚會時間,不明真相的電力客戶們把怨憤的情緒全都發泄給了95598。她們當天晚上電話鈴聲不斷,一個接著一個,有誤解,有責難,有謾罵,甚至有汙言穢語,而她們始終麵帶微笑按照規範語言進行答複。兩人從午飯後一直到午夜十二點多,滴水未進、粒米未沾。在接到客戶的報修電話後,她們又及時向各級領導彙報,盡快處理。
接班的同事到來後.她又趕緊向上級領導寫情況彙報材料。當一切工作全部都結束後,天邊已經泛亮了。而從韓城趕到渭南,準備和她一起過年的丈夫和年幼的孩子,隻在95598的機房門口看了她一眼後,就在她的單身宿舍等她歸來。
她回到宿舍時,已是正月初一。
2008年,寇海玲被評為國家電網公司服務明星。
榮譽的背後,她究竟付出了多少不為人知的淚水和汗水已經不再重要,而那一樁樁漸行漸遠的往事,將永遠是她人生旅途寶貴的一筆財富,助她一步步走向輝煌。
微笑的天使夏蕾,渭南供電局“一部三中心”工作人員,詢問才得知是我的電校校友,頓生一種異常親切的感覺。一對雙眼皮大眼睛,一閃一閃的,一看就是靈氣十足的女人,給人一種很容易親近的感覺。她也是不笑就不開口說話,在整個采訪的過程中,微微淺淺的笑意一直掛在她的嘴邊’即便說到一些傷感的往事,她也隻是略略頓一下,扭頭調整一下自己的情緒,又恢複常態。她的待人接物,她的語速和對周圍人和事的敘說,一直是一種平和的心態,沒有責備,沒有埋怨,更沒有忿忿不平或者渲染什麼'粉飾什麼。
那個午後,在他們正在實施裝修的一個辦公室裏,我和陳曦老師聽夏蕾給我們講自己的工作曆程,講自己工作中的點滴往事,講“一部三中心”開展以來,從局領導到部主任,再到部門每一個人,大家的辛苦付出和豐碩成果。隨著她的敘說,我們也跟隨她的記憶,被牽引著,與她一起回味那些剛剛從眼前走過的歲月,還有那些歲月裏難忘的記憶。
在渭南供電局采訪時,我一直在心底有一個小小的疑慮,那就是他們在重視生產經營和企業文化建設、在開展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同時,是否也對員工進行過“微笑教育”?!我很想問問當時他們的局長李建民或者書記林一凡,隻是想了想最終卻沒有去問。
因為,陪同我們采訪的張賢瑉也是一個愛說愛笑樂觀工作的快樂女人。我們當時分三個組在不同的地方同時展開采訪,她身掛照相機、攝像機,拿著采訪本,不停穿梭在三個組之間拍照、攝像,攝像、拍照,忙碌得鼻尖微微冒汗,甚至顧不上歇息片刻,喝一口水。卻還始終保持著微笑,讓采風組的人員們都頗覺過意不去,她卻依然笑著說:沒事,都習慣了。
其實,在渭南供電局采訪時,每一個接待采風作家的工作人員都非常之敬業’他們的敬業精神也都深深感染和影響了這些初次赴電力采風的作家老師,還有我們這些電網企業同仁。
看到這樣幾句話,放在這裏與大家共享:
微笑,它價值豐盛,卻不費一分錢。
微笑,它不會使贈送的人變得拮據,卻使得收受的人變得富有。
微笑,它的好處無法計算。
不信你試試看!
不一樣的出行根據工作的需要,2008年9月中旬,我陪陝西省作協理事、《美文》雜誌副主編安黎前往漢中供電局采訪新一代農電工的楷模龐立倫。這個采訪任務因為是計劃外的,安排采訪的安黎我們以前也沒有見過麵,而安黎又順路帶了年輕的作家任小朋一同前往。
於是,從出發那天開始,此次漢中之行便與以往的采訪有些異樣。
我們提前商量好出發時見麵的時間和地點。9月10日下午,我和司機胡師傅兩點鍾從陝西省電力公司出發,前往約定的鳳城七路路口接安黎,計劃半小時後到達。誰知修路和城市建設,我們擬行走的路段屢屢被遮攔住,力【丨之北郊一帶的一些路牌不是太明晰,我們在胡師傅“應該到了!”的感歎聲中無奈地東張西望,同時不停地給安黎打電話:“鳳城七路路口有什麼明顯的固定建築物?”在安黎的描述中,我們也覺得似乎應該到了,可還是看不到他們的身影。胡師傅建議把見麵的地點改在北郊那個廣場的路口。
就在我們正著急時,胡師傅建議問一下路邊的人,或許有人可以幫我們指點迷津。車速慢下來後,我準備下車去問路邊站著的好多人,就在很短的時間裏,還沒有等我明白過來,一大群農民工模樣的人很快簇擁著擠向我們的車,有幾個膽大的竟然把頭伸進了敞開著的車窗,同時飄過來幾種不同的方言口音。我心一驚,本能地向後退縮,也沒有聽明白他們的意思。胡師傅趕緊加速後我們突出重圍。我輕輕一摸,額頭已經滲出一層細密的汗。
胡師傅說,這裏是有一個農民工市場,也許剛才那些農民工把我們當成來招工的客戶了吧。我回頭望了一眼,發現他們大都衣衫破舊、睜著一雙渴望的眼在不停地四處張望。
再給安黎打電話,答複:快到約定地點了。
車緩緩前行,我看到右前方的路邊走著兩個拎包的陌生人,遂下車上前洵問:“您好!是安黎老師嗎?”誰知對方竟用純正的關中話反問我:“你到明I!?”我一愣:這牛頭不對馬嘴的一問一答,敢情自己是認錯人了?鬱悶!
這時,手機響起,安黎來電話:我們看見你們了!我一回頭,安黎和任小朋就在自己身後幾步之遙的地方笑著走來……
上車後,我遞給安黎一份漢屮局新聞中心從網上發過來的龐立倫的資料情況。然後,給安黎講此行采訪的有關情況。當然,大家也就剛才我們遭遇的一幕及農民工有關問題進行了無奈又無力的探討。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浦進城市,形成一股高過一股的“民工潮”’缺乏知識文化,沒有一技之長,使許多農民工隻能完全憑苦力掙取一點微薄的收入。常人大多隻偶爾關注一下,而作家,唯有用手中的那支筆,盡自己所能搖旗呐喊幾聲。畢竟,有些問題不是大家力所能及的,盡力而為就是了。
天變大了
2007年西漢高速公路通車後不久,我就曾陪同國家電網報社一名記者前往漢中采訪“戶戶通電”工程及“愛電路”的情況。那次去的時間和這次剛好相^差十一個月,都是深秋時節’都是午後。途中一路欣賞著沿線路邊漸次變黃的綠色植物,欣賞著秦嶺山脈的自然美景,還有半山腰升騰起來的霧氣,輕輕繚繞在秀美的山巒周圍,猶如仙境般迷幻、誘人。
安黎是第一次到漢中,自是激動不已,尤其對沿途如畫的美景更是讚不絕口,驚喜地不時趴在窗戶玻璃上向外張望,同時不忘給大家表述一下自己的激奮心情。許多不知名的樹木花草,經過盛夏的喧囂和秋風的吹拂,有的已經變成紅褐色、揭色,或者咖啡色,有的還是夏日的濃綠,有的將黃未黃,猶猶豫豫很不情願似的。偶有農舍會從眼前一晃而過,冒著嫋嫋炊煙,嫻靜恬淡的樣子,引人無限遐思。我也是一個極感性之人,忍不住也被這美景所吸引。
三個多小時的路途,我們一會兒談此次采訪的主角,談這次沒有主角的采訪,談這次采訪成果的用途及其重要性,談各級領導對此項工作的重視程度等。也談文學創作,談漢中“小江南”的美景。汽車從一個又一個隧道中快速穿行,離漢中也越來越近了。
到達漢中時,當時的漢中供電局新聞中心主任柏雲波已經早早在酒店門0等候了’與他一起等候的還有新聞中心的王軍。
晚飯的餐桌旁,大家圍繞“文學”這個話題展開去。誰也未曾料到一路上隻顧專心開車並不過多言語的胡師傅,竟然是一個狂熱的文學愛好者,暢銷書、獲獎著作、文學名著等他都能侃侃而談,對當今文壇的一些人和事也能談得頭頭是道。而安黎也講了一些常人難以知曉的文學圈內逸聞趣事,整個晚飯的氣氛充滿濃鬱的文化氣息,令每一位就餐的人都覺得這頓飯吃的極有品味。
飯畢,一行人欣賞了漢中美麗的夜景,並目睹了霓虹燈閃爍下彩虹橋的雄姿。正是有了漢中供電職工的優質服務和安全生產,才使這座城市愈加美麗和日益現代化。我在被彩虹橋吸引的同時,也被橋墩之間一個又一個蛛網上的小蜘蛛所吸引,忍不住停下腳步仔細端詳它們的匆忙和可愛。秋夜的微風吹來,樹影婆娑,水麵上輕輕泛起層層漣漪’遠處的城市人家溫磬安詳,一切都那麼美好。
午夜,我在酒店的電腦上敲下一篇小文《可不可以做一隻蜘蛛》’記錄自己當時的一些情緒,並上傳到我的新浪博客裏。還和住在隔壁房間的張雅添網上交流此行途中的情況,一直聊到實在困乏至極才戀戀不舍地下線。
倒在枕頭上就昏沉沉睡過去。
臨睡前,又記起安黎在結束秦嶺隧道穿行後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天變大了!“
一^次沒有主角的米訪在漢中的采訪從龐立倫初參加工作時的漢台區鋪鎮供電所開始。
依次采訪了龐立倫高中的同班同學、後來的同事、現在的鋪鎮供電所所長陳海濤,龐立倫的第一任師傅王治安,漢中市區電力局的領導班子,龐立倫參加技術比武時的教練範漢龍,當時的漢中供電局農電部主任趙坤,漢中供電局市區電力局農電科科長劉斌,漢中供電局主管農電工作的副局長餘鬆,時任漢中供電局局長董天仁……還和龐立倫雖為農民但知書達理的父母、善解人意又美麗的妻子進行了長時間交談,了解到龐立倫的一些故事:上中學時,他就主動帶著其他同學幫助一個單親家庭同學的母親收割莊稼;初當學徒時,就輕易化解了師傅故意設置的小障礙,他與師傅之間超越了師徒關係,親如父子……他不是班上最優秀的學生,卻在師生中間都有良好的口碑;他不是學徒中間最聰明的,但卻是最勤奮、最認真的那一個;在漢中供電局第一屆農電工技術比武中,龐立倫得了第二名,第二屆就得了第一名,很快就由一名參加培訓的學員迅速成長為一名培訓教練,後來在國家電網公司技術比武中取得好名次,成了漢中供電局乃至全省公司係統農電工中的佼佼者。在他的影響和帶動下,漢中供電局農電工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高漲,技術比武由以前的點名讓參加,到後來的大家爭相報名參加;以前參加比武的人員大都是老隊員’現在幾乎全是新進所的年輕農電工。
關於龐立倫的勤奮,從許多地方可以看出來。比如:許寨村五組他家荼幾下麵一摞摞被圈圈點點的專業書籍。比如:所有被采訪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都誇讚他:愛看書、愛學習,仿佛都是提前約定好似的。
而一直陪同我們采訪的漢中供電局市區電力局用電科科長劉斌,一提起龐立倫的名字就更是激動地說個沒完。
采訪龐立倫的事跡期間,安黎脫口而出一句肺腑之言:“漢中電力人整體素質高!每一個員工的素質都很高!!“
數次電力體製改革後,產生了保持農民身份的農電工。老一代的農電工有特定的時代,大都是“老黃牛”式的默默無聞和勤勤懇懇。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更加重視農村的發展建設,國家電網公司提出了“新農村、新電力、新服務”的“三新”發展戰略,這就需要新型的農電工來適應這個發展的需要。
龐立倫是一名供電企業的農電工,也是一名農家子弟。由於品德、個人素養和綜合能力都具備供電企業對新時期農電工的要求,不但漢中供電局把他樹為典型,而且陝西省電力公司也把他樹為全省公司係統農電工的典型。
企業提供的良好平台,加上他個人的勤奮努力,造就了他的出色和優秀,使他不但成了漢中供電局500多名農電工中的佼佼者,更成了陝西省電力公司9000多名農電工中的優秀分子,學習型、知識型的新型農電工的傑出代表。
采訪期間,我一直在心底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機會,對於一個人的命運究竟有多重要?!
結束采訪時,我悟出了一個道理:機會’決定命運。
龐立倫其人采訪龐立倫,初時計劃在采訪作家、龐立倫本人、漢中供電局新聞中心和我都恰好合適的時間進行,經過數次聯係之後,不是作家時間安排不開,就是龐立倫忙於參加陝西省電力公司集中組織的封閉式培訓。幾番商定之後,決定先赴漢中采訪龐立倫身邊的人,再返回西安的培訓基地采訪龐立倫本人。於是,我們在進行了一次“沒有主角的采訪”之後,才與我們的采訪主角見麵。
2008年9月14日中午一點半,周六。龐立倫剛剛結束集訓考試後,在陝西電力培訓中心灞橋分部接受了安黎的采訪。
我們到達灞橋分部的大門口後打電話,很快看到一個高高的身影從一處樓房的後麵閃了出來,快步向我們走來。從容,並不急迫,也沒有我想象中的一路小跑。憑直覺我們判斷就是龐立倫。因為我們雖然未曾見過麵,卻聽多了對他的描述,也見過他的照片。
他到我們跟前,非常有禮貌地和安黎握手問好。然後帶著我們向後麵的培訓宿舍樓走去。
路上,我悄悄打量他,農家子弟,卻沒有一身土氣;作為一名“80後”,他沒有這個年齡段許多人的輕狂和浮躁;已經拿了好幾個榮譽,而且被漢中供電局,乃至陝西省電力公司都樹為了農電工們學習的典範,但是他卻沒有一絲驕慠的神情。
我們在培訓宿舍樓二樓的茶座沙發上坐定’采訪很快就進入主題。
在兩個多小時的采訪過程中,龐立倫一直端坐著,雙手交疊輕輕放在麵前的荼幾上。偶爾會悄悄整理一下衣衫,輕拭額頭隱隱滲出的汗珠。他的語速一直不緊不慢,對於作家的提問,略略思考一下才開始回答。並不急切地表達什麼,也不刻意掩飾什麼。沒有滔滔不絕,也沒有吞吞吐吐,一切都那麼真實又自然而然。
他講到自幼就十分聽話的自己從未爬高下低,在鋪鎮供電所第一次爬杆練習時就好害怕,而聽說以後的主要工作就是爬杆時,心裏就有了退縮的想法。回家偷偷和母親說:“不想去了!”誰知當晚就被大伯“狠狠地上了一堂政治課”。我們不能知道他的大伯究竟是怎樣給龐立倫上的“政治課”’但這堂課的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不但徹底打消了龐立倫退縮的念頭,而且還鞭策他在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向前走去。
當然,如果龐立倫當時真的退縮的話,那麼就不會有我們這次的見麵和采訪了。
在講到自己第一次在鋪鎮供電所考了第一名的情況時,他說,自己“隻是比別人每天多學一點點,比別人多一點點技能”而已。
在講到他的勤奮、好學和取得的成績時,龐立倫平靜地說:“我師傅家裏就有一摞一摞的榮譽證書”。
兩個多小時的采訪,他並不過多自謙,也不過多交談采訪問題之外的話題。
結束采訪時’滿滿記了五頁紙的安黎真誠地對龐立倫說:
1、愛惜身體;
2、不要勉強前行’但一定要前行。
我覺得安黎老師所言極是,趕緊記錄在自己的采訪本上,用以自勉。
風雨漢中行
一夜疾風驟雨,滿地殘枝敗葉。
那個初冬的早晨,當我剛剛走出家門,站在暴風雨後滿目瘡痍的街道上時,立刻就從腦海裏迸出這句話,遂趕緊保存在手機上。之後,加快腳步向單位走去。途中-手裏的雨傘幾次被迎麵而來的狂風打翻。按照工作計劃,待會兒我得陪同作家莫伸前往漢中,采訪漢中電力職工“雷霆出擊救略鋼”一事。
當天距離上一次去漢中采訪農電工龐立倫剛好過去一個月零十一天。而兩次的漢中之行恰好都是此次“采風”活動計劃之外的事情。這次的漢中之行是因為作家老師們看到陝西電力報記者吳長宏撰寫的通訊《雷道出擊救略鋼》一文後,被電網職工在災難麵前表現出的大無畏精神所深深感動,主動要求前往漢中進行深入采訪的。經領導同意後,便有了此次的漢中之行。與其他采訪不同的是,這次的采訪資料很少,隻有那篇2000字左右的事件通訊,而要采訪的主要對象也不是電網職工,而是略陽鋼鐵公司。在“5‘12”地震中由於地震造成停電,略鋼恰好有一包剛出爐的、1600多度的鋼水懸在空中,礦井下還滯留六名礦工……一個生產秩序正常的企業因為地震而瞬間險情環生。就在危急時刻,漢中電力職工在短短幾個小時的時間裏就千方百計恢複了供電,化險為夷。
我和司機賀師傅在西安電影製片廠家屬院的門口等了幾分鍾後,莫伸就艱難地撐著一把格子折疊傘走了出來。汽車駛上西漢高速後,隨著車速的逐漸提高,風雨也愈加急迫瘋狂,車窗上已經不再是綿延不絕的雨珠,奔湧而下的雨水早就形成了一層厚厚的雨幕。車身時不時地會在狂風暴雨中“哆嗦”一下,我的心也禁不住跟著偷偷“哆嗦”起來。
臨出發前,賀師傅曾對當天的天氣情況表示擔憂,詢問漢中之行可否推遲一天?或者時間另作調整時,我考慮再三和他說,作家一直比較忙碌,前幾次的計劃都因故未能成行,恰好這幾日剛剛擠出時間;再者,這次采訪已經讓漢中供電局提前通知了略陽鋼鐵公司的所有采訪對象、略陽縣電力局、35千伏鳳凰變電站等,全都做好了接受采訪的準備,如果時間有所變化,就會帶來一係列的麻煩。但是,當車身一次又一次地“顫抖”時,我的心還是忍不住一緊一緊的,甚至已經有一些小小的後悔:自己的堅持,是不是真的錯了?!
腦海裏迅即閃現出結束商洛丹鳳采訪歸來的那個雨夜,汽車艱難行走在大雨磅礴的秦嶺山路上,因車燈故障照明的距離有限,汽車不能走得太快;但走得太慢路就會越來越難走。終於進城後,張師傅說’路上他其實挺怕的’問我怕嗎?我說,豈止是怕,我簡直快要怕死了!隻是不敢說出來罷了。因為自己假如出了意外那是因為工作,而對於同車的女兒來說,就太不公平了!
隻是,後來隨著一個又一個秦嶺隧道的穿越,狂風暴雨漸漸變得溫和。穿過最後一個隧道,已經隱約可以看到遠處天空的晴雲。
地震那一刻的絕望和後怕在漢中用過簡單的午餐,我們一行人來不及歇息片刻就前往第一個采訪地點略陽鋼鐵公司。
途中,莫伸在車上通過攝像機的液晶顯示器,觀看了陝西電視台做的關於此次“雷霆出擊救略鋼”一泰的電視節目。通過媒體記者的眼光,對事件先有了一個感性認識。
第一個接受我們采訪的是略鋼機械能源部動力能源科的王科長。
王科長先是簡單陳述了一下地震當天略陽鋼鐵公司發生的一些情況,然後一再說到:機械化以後,離了電啥都不行,有電就什麼都好辦了!
當時,由於通信不暢,略鋼內部很快組織職工騎著摩托車去各處傳遞信息,與外界的聯係是在半小時後。張總派王科長坐自己的車去往漢中供電局聯係供電事宜。而王科長在趕往漢中途中,道路由於地震引起塌方,屢屢受阻,山石不時會從山上滾落而下。平時隻需一個多小時的路程那天走了差不多五個小時才到達目的地。一路上一直是一種十分恐慌的心情。
而地震發生那一刻,王科長正在辦公室忙著手頭的幾件事’看到桌上的文件資料在讀動,起初並未介意。過了一會兒還在擺動,他仍舊沒有意識到是地震。走到辦公室門口往外一看,樓道已經幾乎沒有人了。當他從四樓跑到三樓時,樓體已經晃得十分厲害,當時心裏已經絕望了。他用了“絕望”一詞,就足以說明地震當時震區附近人們的恐怖。
回想起自己在地震當時的境況,比起王科長的反應還要遲鈍得多。雖正在樓下行走,也已兩次站立不穩,卻隻是懷疑自己身體欠佳引起的眩暈。隨後聽到頭頂樓房的玻璃頂棚發出“嘎吱嘎吱”的聲響,竟然站在下麵好奇地向上張望。看到許多人從辦公樓內蜂擁而出,也隻是覺得意外,還試圖詢問大家奔跑的原因,可惜無人應答才不得不鬱悶地跟隨眾人來到停車場的空地上。
多日後回想起來,除了後怕,還是後怕。
而略陽鋼鐵公司張總在回憶幾個月前的這次災難時,說到兩點:一是當時不知道震中在哪裏;二是不能確定是否會第二次再震。所以,第一時間派人員到漢中去帶出信息,同時派人到略陽縣政府彙報情況。在說這些情況時,張總壓低聲音又說了一句:我當時都絕望了!略陽是個山城,地震的震級如果再大一些,什麼嚴重的後果就都有可能發生……
寫到這裏,想起不久前采訪的一位從震區歸來的專家,采訪中他曾說過一句話:地震現場的災情遠遠比媒體報道的嚴重得多,因為許多情況根本無法報道。比如:地震發生當時,一個水電站旁邊的山體滑坡,夾在兩山中間的水電站很快就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位於地震斷裂帶上的一個水電廠,在地震短短的幾分鍾後,三樓以下就夷為平地……
我們常常說:人定勝天。可是人真的就能勝得了天嗎?!
在一切災難麵前,人永遠顯得是那麼渺小、無力,甚至不堪一擊。
熟悉的陌生人
2008年10月21日當天晚上6時40分,我們終於等來了剛剛離開會場的張總。而張總與莫伸初次見麵時的情形,是包括莫伸本人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預料到的。
張總從進門那一刻起,就開始一一陳述莫伸發表過的那些代表作品,同時一一敘說他先後工作過的單位和情況。在大約十分鍾的時間裏,我們每個人都在靜靜地聆聽張總一個人講話,他知道的關於莫伸的情況,甚至於可能比檔案管理人員了解的還要多。看到莫伸詫異的眼神,我們更覺得意外。怎麼兩人一個對一個如此之了解,而另一個竟然並不很熟悉對方。我心裏也在偷偷嘀咕:會不會張總是莫伸的“粉絲”?但是以張總這樣年紀的一個人,應該不會像年輕人那樣癡迷吧?!
待張總激動的心情趨緩,才告訴大家,他的嶽父和胡采是戰友,自己年輕時就有很濃厚的文學情結,寫過小說,而且作品還發表在1983年的《文學青年》陝西省處女作專號上。而莫伸和張總是同時代的人,也都是那個年代的文學青年。都曾在寶雞工作過,有過許多十分相似的工作經曆和生活經曆,也都有過強烈的文學夢,都曾在青年時期就開始發表作品。雖然莫伸後來一生從文,最終成了省級作協的副主席,還有許多其他的身份和成就;而張總成了一名優秀的企業領導者,但共同的誌趣愛好和類似的人生經曆讓他們還是一見如故。張總已經知道將要來采訪他的作家是莫伸,自然勾起許多對往事的回憶;而莫伸並不知道他將要采訪的對象當年也是一名文學青年,於是就發生了前麵的一幕。
隨後,兩人都無比興奮地交談著,完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共同懷想初發表作品時的境況,懷想那個年代的一些人和一些事,懷想那個年代的苦與樂。暢談文學圈、文學人、文學事……
兩人愉快地交談著,雖然此前並未曾謀麵,但很快就如同多年未見麵的老友久別重逢一樣,聊得十分開心而且投機。兩人的談話每每總能引起對方的共鳴,讓我們也忍不住被他們的熱切交談所深深吸引,也隨著他們一同回到那個年代,回到那個他們久久難以忘懷的年代,雖然我們並未親曆。但在兩人感性又理性的敘述下,仿佛也身臨其境一樣’跟著他們的回憶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走進去……
當然,在采訪漢中供電局另一位部門負責人蘇主任時,他也是起先一邊說著地震當時的搶險情況,同時很認真地盯著莫伸在看。我心中對他異樣的眼神產生的疑慮還沒有打消時,乘莫伸去洗手間的功夫,他扭頭就問:這個作家是不是二十多年前寫過一篇小說……我們幾個同時說道:“《窗口》!”然後,所有人就全都笑了。
生活中,我們有時會去關注一些人,也會被一些人所關注。在關注和被關注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實現自我。
“地震也是一堂課!“
2008年10月21日21時40分,當日晚飯後,我們在賓館的一"1''房間裏’對略陽鋼鐵公司張總經理進行了采訪。
張總從‘‘鐵嶺鋼廠事件”說開去’分析了該鋼廠事故的幾個主要原因,然後以一種非常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地震發生時略鋼的實際情況和危急險情。采訪中,張總一再說到’對於麵積12.4平方公裏的略陽鋼鐵公司來說,地震加上全線停電是非常嚴重和危害性極大的事。當晚恢複供電後’略鋼的生產生活秩序很快恢複正常,非常感謝電力!這時送電就是救命!在說這些時’張總的眼睛是潮濕的,我相信這是他的肺腑之言。
在談到略鋼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時,張總欣慰地笑了:從2004年到現在’可以說是建了一個新略鋼。這就是我的作品!
一個小時以後,又對當時的漢中供電局略陽電力局李局長進行了采訪。
結束采訪時已過午夜’所有人都十分困乏,而莫伸還計劃對當天的采訪情況進行整理。
略陽縣的早晨陰冷、微潮。次日早飯後,我們前往位於半山上的110千伏鳳凰變電站。漫山都是將黃未黃的草木和正在日漸凋零的植物。偶爾,會有一個藍色的印有白色大字的防震棚閃現在我們的視線裏。依稀能夠感覺到地震給這裏的人們心靈上造成的創傷。
變電站站長和值班人員給我們更加詳細地講述了地震那天的情況’還翻找出當時的操作記錄,一條條地給莫伸解釋。
我站在值班室的門口,靜靜地聽他們談話’思緒卻飄得好遠'好遠。
“多難興邦丨”“地震也是一堂課丨”“大震跑不了’小震不用跑!”……都是非常平實的語言,又蘊藏著極深刻的道理,令人株思、回味。十點鍾後’我們到黑山溝礦業公司,采訪了地震當時的隊長和從井下救上來的其中一名礦工。
幾個月過去了’也許這位礦工已經從當時被困井下的恐慌裏走了出來,從他淡定從容的臉上,我們不能看到一點震後的餘悸。是啊!災難已經過去,一切都巳經過去,工作還得繼續,生活還得繼續。如果每個人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那就什麼也別幹了。
此後,我們又再次返回略陽鋼鐵公司,現場參觀了略鋼的生產情況,親身體驗了鋼鐵工人的艱辛,了解了地震發生時鐵水高懸空中的險情……
簡單的午飯後又返回漢中采訪。也許是這次采訪結束後,“作家采風”活動的所有現場采訪就全部結束了,也許是連日來馬不停地的奔波實在太過疲憊,我竟然在車上小睡了一覺,甚至顧不上保持一個相對舒服的睡姿。
“人努力,天幫忙!“
周六上午,十點,我們在陝西西安高新區香格裏拉大酒店采訪了時任漢中供電局局長董天仁。
麵對十分健談又深諳領導藝術的董局長,采訪進行的異常順利。
站在供電局局長的角度,他詳細講解了地震當時的供電狀況。一再強調,其實當時讓略陽電廠給略陽鋼鐵公司供電,有很大風險。如果成功了,就是功勞;如果不成功,就是冒險!當時人在事中還沒有考慮太多,後來回想起當時的情況,頗為後怕。當然,如果他當時不果斷地采取措施,也是要被追究責任的。所以,“冒險成功就是創新!“
董局長還講到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地震造成漢中電網損失相對較小的一個主要原因是2008年1月4日,330千伏武侯變電站建成投運。4月12日,剛剛把負荷轉移完畢。該變電站的投運對漢中西部電網是一個強有力的支撐,對於盡快恢複整個漢屮電網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董局長在總結這段扣人心弦的搶險時,數次重複著一句話:“人努力,天幫忙”。許多在平常情況下不是問題的問題,在地震那段時間就成問題了。搭帳篷,打釘子,不小心把腳給碰傷了;晚上睡到半夜,餘震了,穿著睡衣就跑出了家門,結果鑰匙落在家裏了;關鍵時候,人們似乎特別能吃,準備好的饅頭’飯吃到一半又不夠了……自己經常早晨去現場巡視:帳篷外麵是三雙鞋’一男、一女、一個小孩子的,這個帳篷裏就一定是個幸福的家庭;帳篷外的鞋看上去很髒,看樣子多日沒有清洗了,一定是個工人……回想起那段擔驚受怕的日子,很辛苦,很累,也有許多難忘的記憶……
寫完前麵這些文字,我的“陝西作家看電力”采風筆記這個係列暫時告一段落,完成了三萬多字、30個篇章。從采風活動開始不久,我就在工作和創作之餘抽空梳理這一工作主題的情況,回顧這段工作曆程的一些所見、所聞、所思和所想,以及自己的收獲和感悟,感慨良多。在組織作家們進行采風的同時,根據策劃方案,此項活動還先後在《陝西電力報》、陝西省電力公司外部網站、《西安晚報》、電力行業的門戶網站“中國電力新聞網”開設“陝西作家看電力”專欄,在陝西省作協主辦的專業刊物《陝西文學界》上做“采風”專號……作家老師們一邊采訪、一邊寫作’在采訪結束後不久就共同完成了一部40多萬字的書稿《盛世光明》,有報告文學、采訪手記,還有一些散文、隨筆和花絮等,圖文並茂,出人預料。
這項工作能夠順利進行,並且圓滿成功,就是“人努力,天幫忙”的結而采風過程中發生的趣事和作家老師們的智慧火花,以及采訪對象的智言片語,都給自己許多人生的啟迪。通過這次非同尋常的采風活動,讓我一下子認識了二十多位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而且還和他們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和有的老師進行了深入交流,及至成為莫逆或忘年交,這是自已2008年最大的幸運。
從此,自己的天,變得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