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挑選在這裏的文字,其內容全都與我深深熱愛的新聞職業有關。天性愚鈍,木納靦腆,極不善言辭,卻又在現實中以新聞為業。雖然這新聞的圈子其實很窄,多數情況下’僅限於本企業。
小時候,在縣廣播電視局擔任記者的父親,偶或用他手中的相機,給我們姊妹們拍攝幾張照片;茶餘飯後,也會講述關於工作的一些情況,那些讓他感動的新聞事件,和一些默默無聞的人,以及一些並不默默無聞的事。我不能知道,那些斷斷續續又零零散散的往事,是否給蒙昧時期的自己,從此播下了熱愛新聞的種子。
1993年7月,懷揣西安電力學校熱能動力設備專業的畢業證書,我踏進延安市以北約二十公裏的小鎮電廠後,意外成了一名企業的新聞宣傳工作者。幾年後,由於某種原因,那家曾輝煌一時的企業前景黯淡,總想寫東西的我,開始將手中的筆,由新聞轉向了文學。
七年後,命運安排我到離家鄉更遠的一座城市謀生,依舊是新聞。又一個七年後,回到當初求學時的省城,工作情況稍有變化,卻仍是新聞。一個又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我問自己,下一個七年,將又會飄向何處?大約三年半時的一天,接到國家電網報社一位編輯朋友的電話……
每每和母親促膝相談時,她總是念叨說:小時候,你雖然很胖,看起來也很結實,但就是一直生病,生病,總是在吃藥、打針。有幾次,都以為你救不過來呢!每次說到這裏’我都安慰母親:這麼說’我活過來後的每一天,不論怎樣活著,人生都是很值得的。因為,咱賺了!
而此刻,我工作在京城僅存的一段城牆邊,樓下即是繁華鬧市。有時,我會伏窗眺望它的傷口,想想它的過往,還有我的。
新聞本是易碎品,生命更是。
這裏收錄的文字,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我兩年多來采寫“名家談電”欄目的一些邊角料和瑣記、補記等,其中的少部分文字,曾發表過,或是作為博客貼在網絡上。記錄了這個欄目稿件采寫的喜樂和我的一些新聞足跡。是為:采訪手記。
第二部分’是與我的新聞采寫工作和報刊編輯工作有關的一些人和事的記憶,也有一些是在圖書館聽講座後的印象留存。是為:采寫雜記。
第三部分,是2008年策劃並組織實施的“陝西作家赴電力采風”活動記錄,之前,曾被選編於《盛世光明》一書。是為:采風筆記。
―如是,便合成了這本《非新聞》。非:不,不是。新聞:泛指社會上最近發生的事。“非新聞”呢?你看了就知道了。
2011年8月,寫於北京崇文門當夢想照進現實
一場秋雨飄落,遍地落葉飄零。這個秋天還是到了。
秋晨,推開窗戶,望著窗外雨後即將轉晴灰色的天空,還有籠罩在晨霧中的同樣灰色的城市建築物,數日來跌宕起伏的心情終於可以平靜一些。在“人努力、天幫忙”的情況下,對著名作家賈平凹的采訪終於有了結果,交了差。回想幾個月來的反反複複和曲曲折折,此時的心情用“一言難盡”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多年前,當我第一次在當地一家報紙的副刊版麵上見到賈平凹寫的關於奇石的小品文時,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種喜歡不屬於莫名。當時的我還未對文學表現出有多麼喜好,尚未有文學夢。隻是覺得他的那些小品文字很真實,詞藻也不很華麗,數百字的短文,悠悠地敘說一種情緒,一種感受和一些心得。不說教,不誇大,如同摯友間的談話,少去了不必要的那些客套和寒暄,也無需在言語上過多修飾,似涓涓細流,潤澤讀者的心田。
對於賈平凹來說,16年前他的長篇小說《廢都》弓丨起頗多爭議,隨後被列入禁書的行列,16年來,圍繞這部書的各種議論時斷時續,一直未曾停歇過,而他的其他創作卻源源不斷目.頻頻獲獎。他不佴憑借自己的實力和能力坐卜.了陝西省作家協會的頭把交椅,而且《廢都》在被禁16年後終被解禁,時間其實最能說明一切。對於我來說,16年前剛剛走出校門’還不曾對文學表現出多少興致,16年後的我,陸續發表了十多萬字的文學作品,也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遊走,在新聞和文學之間》,成了陝西省作家協會和中國電力作家協會的會員。
而我對他的采訪,因為文學,更因為電。
從這個盛夏開始,我們陸續動用一些關係,希望能夠盡快完成這一任務。常常在忙完編輯工作之後,發短信、打電話,和許多熟識或不熟識的人們見麵。時間在一天天飛速逝去’任務卻還是沒有任何實質性進展,而“逼債”的電話卻是一次比一次急切。在“逼債人”催促我的同時,我也在一次次催促一些中間人。一次次滿懷希望,一次次化作泡影,一次次以為柳暗花明,一次次仍舊是山重水複’所有人都心急如焚卻也萬般無奈。
幾天前的一個下午,再經多方打聽後確知他當時恰好在書房時,在朋友的建議下我直接短信於他,表明“就十多分鍾,不會占用太多時間,期待您的回複”雲雲。半小時後他回複“我在鄉下老家寫長篇。免了吧!”我當時的心情何止用“複雜”二字就可以概括得了。不論此前費了多少心思做過多少努力,沒有結果一切都等於零。我一遍遍地看著回複的短信,區區十數個漢字,卻如同巨大的磐石,無情地砸在我脆弱的心上,實在無法承受,也不願意相信這個現實,好想衝出辦公室到無人處大哭一場。可是痛哭又能怎樣?!流淚又能解決什麼問題呢?!這麼多年來因為遭遇的挫折和坎坷流了無盡的淚,度過了多少個不願再憶起的不眠之夜……不是還有一個多星期嘛,再努力吧!我惟有在心底偷偷給自己力咖。
下班後,同事們陸續離開,擦掉眼角的淚,我讓自己強打精神繼續和其他朋友聯係。終於,一個朋友答應以半公半私的借口帶我進賈平凹的書房去,能夠進門就說明此次采訪將又有百分之五十成功的可能。朋友和他約好見麵的時間後,告訴我準備一些禮物’不一定很貴重,但是一定要以情動人’我趕緊按照她的建議盡快實施。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我在喜‘比參半和惴惴不安的心情中度過了又一個不眠之夜。
天色蒙蒙亮就起床做最後的準備工作,時間在一分一秒快速逝去,一切都在按計劃順利實施,謝天謝地!我們如約敲開書房的門時,賈平凹微笑著站在門口迎接我們,這已是一年時間裏我們的第四次見麵。前麵的三次謀麵全都是意料之外的,惟這第四次卻艱難異常。那一瞬間,我忍不住想起一些橋段關於“有心栽花”和“無心插柳”的敘說。
小時候我們都在課本卜.學過《小馬過河》這樣一則故事,這個道理很淺顯的童話故事實則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當天的采訪直縣天時、地利、人和俱佳,在他的書房,我們三個人聊文學、聊漫畫、聊“五個一工程”獎的評選’也聊采訪、聊諸多媒體和各行各業對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宣傳報道,還聊到孩子的成長和上學。當然,也聊電力。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我幾乎一直在惶恐和局促中度過,這種不安沒有多少原因是因為一個文學愛好者麵對一位著名作家,或者是一個正在創作途中艱難跋涉者麵對文化界知名人士,更多的原因來自於采訪。擔心好不容易爭取到的見麵會不會因為設備“掉鏈子”或者自己的不慎而影響到效果,因為在十多年的新聞從業生涯中,這樣無法彌補的遺憾不是沒有發生過,尤其是在關鍵時候。
由於朋友的巧妙周旋,也或許由於自己文學愛好者的身份以及言語的真誠,或許也由於無意中帶去的小貓同學的素描本,或是精心準備的那份很受他喜歡的小禮物。總之,我們的交談十分愉怏,賈平凹還欣然邀請我們參觀了他那如同博物館一樣的書房。這些都是我人生旅途的一筆財富,須永藏心間。
不畫漫畫的漫畫愛好者很早以前就聽說過“賈三包子”。有時,陝西省漫畫研究會的活動結束後,大家會在西安市回民街的“賈三灌湯包子”館就餐。樓梯旁邊的牆壁上’懸掛著許多陝西乃至全國文化名人為灌湯包子的題字或題畫,也有一些是文化名人們和民族企業家賈三的合影。而那些文化名人中,有一些就是漫畫人,比如:華君武、方成、丁聰等。所以,從某種程度匕說,最早知道賈三灌湯包孑.就縣從門口的招牌卜:最早認識賈三,就是從飯館牆壁的照片上。
後來才知道,這些餐飯大都是免費的。隻因身為賈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的賈三喜歡漫畫,願意為漫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次又一次去吃賈三灌湯包,每次都小心翼翼,總是擔心一不小心會將湯包中的汁液滴灑在衣月艮上。一頓民族特色吃食,總是吃得很不輕鬆。
之後,在漫畫研究會的一些活動上’應該也見過賈三本人吧?!隻是印象並不深刻。卻總是會從李乃良老師那裏聽到關於賈三的一些事。當然,李老師稱呼他為“賈總”。後來,李老師受聘於賈三,在賈三的公司擁有一間辦公室,陝西漫畫研究會的辦公地點就從李老師家移至那間小小的辦公室。我到西安工作以後,有時會接到李老師的電話,或是發來的短信,通知到那裏去開會,商討一些關於研究會的事情。李老師曾指著他辦公室對麵那個總是閉著的門說:這是賈總的辦公室。哦!卻從未見過賈三出出進進,或許恰好不在,也或許他忙於自己的事業,也不便打擾我們吧?!偶爾,我會如此偷偷猜測。
那個盛夏,又接到一位編輯朋友的緊急約稿電話時,我立即和李老師聯係,李老師一口答應。放下電話之前,我突然就想起了賈三,他不是和李老師剛好在一起辦公嗎?遂趕緊問李老師:賈三在辦公室嗎?在呀!那麻煩您告訴他,我很快對他有個采訪’和剛才給您講的采訪內容一樣,讓他不要離開’我擱下電話很決就從東門外過來。
當我從擁擠的公交車上下來後,在豔陽下的朱雀大街上一路小跑,到達西安市順城南巷十三號的西安賈三食品有限責任公司。一進公司總經理的辦公室,還未來得及開口,賈三就指著牆上的空調對我說:“幸虧有你們的電,房子裏比外麵涼快多了!”有他這句話,加上房子裏空調的作用,我頓時覺得涼爽多了。於是,很快進入正題。
幾天前剛剛從上海參觀世博會歸來的賈三侃侃而談。他說,我在去世博會之前,去歐洲考察了半個多月。回來幾天後又去了上海世博會,還參觀了國家電網館。參觀回來就很快組織召開了店長一級的會議,然後,把各個店裏所有的燈具全部換成了節能燈。看到我詫異的神情,賈三接著說,這一段時間的考察和參觀,我的感受真的很深。
賈三還談到自己在歐洲考察時的一些所見所聞和真實感受,談到自己對公司廚房使用的爐灶,經過多次試驗後進行技術改造,改為複式的。燒火時,下麵炒菜,上麵熱湯,再利用爐灶後麵的餘熱加熱溫水。僅利用餘熱燒循環水這一項,一年就節約電費3萬多元,給企業節約了資金,降低了經營成本,也得到企業員工和同行的普遍認可。他說,企業要生存發展,就必須從各個方麵去考慮。自己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還有其他一些方麵的節能舉措。在不影響質量的情況下,合理配置資源,努力降低成本,在不漲價的情況下達到提高企業效益的目的。他轉而又說,這一點應該和電網企業倡導的“節能降耗”不謀而合吧?!
“賈三包子”作為一個民族企業,能做到今天這個程度,成為名吃、名店,成為西安的名片、陝西的名牌〈目前正在“申遺”〉,可以說在節約能源方麵沒有少下功夫,而所有這一切都離不開電。離了電,我們的企業無法生存,更談不上發展;離了電,我們的社會無法進步,更談不上繁榮。
把環保和節能^把企#發屏和電如此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不能不說.在我采訪的名家中,僅此一人。
賈三,名誌亮。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稱“賈三”。
不老的李老師“今年二十,明年十八。”是彳艮早以前就流行的一句廣告語,也是許多女人的夢想。當然,偶爾也會出現在體育報道中,隻是後麵多會加上“咋回事?”三個字。想必懂體育的人大都略知一二,不再贅述。而我在這篇小文中所講的李老師就屬於這種情況。從初認識他到現在,已經過去了12個年頭。可是時光流逝,日月更迭,早已退休的李老師卻並不見老,而且發郵件、聊愈發地“潮”0
李老師名叫乃良,曾是陝西省圖書館的一級美術師,而許多人知道他或認識他,多是因為漫畫。我亦然。
1998年秋,在陝西的一個漫畫活動上我認識了李老師。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此類活動,許多人都很陌生,也不敢主動和別人說話,隻是一個人悄悄地看展覽。開會時,找了距離會議中心最遠的一個角落,靜靜坐在那裏聽大家講話,覺得新鮮、好奇又緊張。
後來,不知哪位老師點名讓初來乍到的我發言。天哪!那真叫一個怕啊。我心裏一緊張,嗓子就發幹、發澀,本來就不大的聲音更是像蚊子哼哼一樣。我敢保證,哪怕坐在我附近的人,也一定沒有聽清楚我囁嚅著究竟嘟哦了些什麼。不確定是不是李老師,因為坐得遠也看不清楚,更因為人傻眼拙,第一次見那麼多人根本就記不住誰是誰。隻是記得一位老師的頭發很有特點’清一色的灰白,灰白得很均勻,且從前往後蓬蓬的。
後來知道李老師原來也是陝北人,心裏一下子覺得親近了許多。
再後來,每次到西安出差,隻要有時間,我大都會去拜訪李老師,向他請教一些漫畫方麵的問題。對於別人也許老師稍加點撥很快就會開竅的事,我卻不能,許多時候一些看似很簡單的問題,我可能會一遍又一遍重複著去問,甚至刨根問底,簡直愚不可及。隻是李老師從來也沒有厭煩過,有問必答。有時’看到我茫然又似懂非懂的樣子’就又會再講一遍。唉!
而李老師的老伴總是在一旁端茶倒水,或是做些什麼陝北吃食給我。漸漸的,我都覺得自己有些過分了,哪有向老師請教學習後還順帶蹭頓飯吃的。有時就盡量不去聯係李老師。
後來,我的一些漫畫受到我國漫畫界泰鬥華君武的批評。李老師知道後,擔心我畫漫畫的積極性受挫,幾次三番寫信或電話安慰,希望我能夠客觀地看待華老的評價,無論如何也要堅持畫下去。還給我講一些漫畫人的往事,勉勵我,幫助我。正是因為有李老師這樣一些老師們的傾心相助,我才能在漫畫這條道路上堅持下來,並一步一步向前走去。
陝西漫畫50年前夕,陝西省漫畫研究會計劃出一本資料性的書籍,有大量資料需要打印和掃描。為了給研究會節約資金,李老師自費買了一台電腦,配了一台掃描儀,就在自己家裏開始一邊搜集資料一邊打印、掃描。令所有人都意外的是,李老師並沒有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樣,隻是徒有一片熱心而巳。他很快學會了在電腦上打字,雖然打字的速度並不快。之後,他又學會了發電子郵件。再後來,他已經可以掃描資料。一天,接到李老師的電話,他問我的0(2號碼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李老師也太牛了耶。
其實之前,李老師已經把他家當成了漫畫研究會的辦公室,不但提供場地,而且還供水供茶,有時到了飯口還兼做免費食堂。
後來.許多老師都說,一本《陝西漫畫50年》,讓李老師至少年輕了十歲。其實大家說的有道理,但不全對。因為漫畫,李老師年輕了不I卜.十歲。
當那天突然接到緊急約稿電話時,我問編輯朋友:采訪陝西漫畫研究會會長可以嗎?可以啊!0尺,那這次就采訪他吧?!好啊。
於是,便有了那次采訪,和那次采訪後愉怏而又簡單的午餐。
緣是個什麼東西我在自己的長篇散文《遇見你是我的緣》中,有這樣一段敘述:
《玩具城》’是他的一首詩歌的標題’也是他的一本詩集的書名。
書封的他,麵無表匱。
平靜。平靜得甚至有些冷漠地看著鏡頭,也看著正在看書的我。目光犀利,洞察一切,仿佛能看得到人的內心。我竟不敢與他對視。
他在俯視。四十五度吧?!或者角度更小。
從未見過這樣的書封,隻一張男人的臉,就占滿整個封麵,而且是以這樣的姿態。這張臉不曾薄施粉黛,不曾被精心修飾或保養。就那樣簡單而純粹,棱角分明,陽剛堅韌。自信,且隱隱有一絲霸氣。
他的名字叫閻安。以前或許知道,也或許不知道。這些其實都不重要。
我從不曾對文學有過多的夢想,也極少給純文學期刊投稿,更很少關注所謂文學圈的事。而他,經過“南征北戰”後,落腳在文學雙月刊雜誌《延安文學》’擔綱掌門人。之後,又接管大型文學月刊《延河》。於工作,於愛好,我們的人生軌跡似乎都不太可能發生任何交集。可是,這世間的許多事還真不好說,我們竟意外在一個活動中認識了。當然,他是被眾星捧月的那種,被主辦方和各路文友族擁著,走到哪裏都處於核心位置。我自是屬於邊緣化的那一類,在那樣一個各路英雄豪傑聚集之地,自然也無人追捧,唯一的快樂就是讓自己吃好玩好,不虛此行即可,別無他求。好在這一直是自己的常態,倒也不覺得有何不適。
期間,他在給其他人簽名送他的新詩集時,順便也給我簽了一本。當他穿過偌大的會議室走過來遞給我時,我還是有些小小的意外。也覺得似乎有些對他不住,因為自己的書帶的有點少,不能回贈於他。
活動結束後不久,他邀我對新改版後的《延河》提一些建議。我順便送自己的散文集《遊走,在新聞和文學之間》給他。他翻了翻說,如果這本書擺在書店的書架上,人們假如買它,一定是因為它的設計,而不會是因為書的內容。對於他的評價,我略覺詫異,卻也在心裏頗為認同。因為那些若幹年前的文字,自己如今看來都覺得稍顯稚嫩,因而覺得他是一個極坦率真誠之人。
這樣的人,值得交往。
某天,又被編輯朋友催著要稿子時’突然就想起了他。順便從網絡上搜索關於他的資訊,這才發現他其實早已門裏開花卻門外香飄萬裏,遂火速聯係采訪事宜。那個暮秋的午後,按照約定時間踏進他書房的門。病中的他強打精神’倚靠在客廳的沙發上,徐徐道來對電的種種感受和那些早已蒙塵的人生過往……因為此前已經通過電郵發給他采訪提綱,無需多問,他依次按照提綱中的問題作答。這是這個欄目此前唯一沒有懸念和太多障礙的采訪,也是一次令人愉快的交流。
身為詩人的他,閱讀龐雜,經曆傳奇,善於思考,使得他語境獨特,思想深邃,異於常人。多數情況下,我隻是擔當一個傾聽者和記錄者的角色。而能借工作之便如此近距離地接受一位智者的熏陶’其實也是自己之幸。
當這一切結束步出他的書房時,日頭早已偏西。
踩著地上那些或黃或綠大大小小的樹葉行走,輕輕地發出“沙沙沙”的聲響。這聲音很近,卻又^拓遠。這聲音似真,卻又似幻。
從事新聞丁作十多年來,采訪了無數優秀和先進人物,也采訪過不少某個領城的精幕人物。這許多次的采訪,其實對自己的人生是一次次洗禮和鍵煉I對白己的人格也縣一個漸次楳並的過程。我不能知道自己未來的路在何方,但我會沿著自己心中的方向一直朝前走下去。
走!
莫伸的多彩人生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陝西省電力公司策劃實施了一個大型作家采風活動,因為計劃中的情況發生了一些變化’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莫伸便被拉進采風的隊伍。
活動結束後,我們會偶有聯係,有時也會在一些場合遇見。我應邀參加過他的數字電影《支書和他的媳婦》試片會,和朋友一起去他的另一部數字電影《青春集結號》的拍攝現場。親眼目睹數字電影的拍攝過程,親身感受焚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種種艱辛,也順便在片場給他拍了一些還算將就的工作照。
人們大都喜歡“殺熟”,這“殺熟”體現在許多方麵,包括完成一些硬性任務。比如:采訪。
前一天下午預約時,莫伸剛好在西安。他說,自己兩天後又要去外地。而當他把日程梳理後,確定次日上午十點前的一個多小時可以實施。我早早做好準備,上班前就趕往他在陝西社科院文學藝術研究所的辦公室。不料途中接到他的電話,說自己突然有一個緊急會議必須參加,讓我遲來一會兒,或者另約時間。對於莫伸這樣一個大忙人,再約就不知又要到什麼時候去了,我決定幹脆在辦公室等他。
工作人員打開莫伸辦公室的門’我推門進去,大玻璃窗外的冬日暖陽立刻灑滿整個房間。牆上張貼著他的兩部數字電影的海報,顏色豔麗,色澤明快。在等待的過程中,閑來無事,也是出於好奇吧,我輕輕打開莫伸辦公室的書櫥。隨手拿起一本雜誌翻看,是本省的一份期刊,封底是一位作家筆下的民歌手。文中慨歎“很多人以為優秀人物的優秀天經地義,而且這種彌漫著生活況味的優秀會永遠持續下去,而從沒有考慮,再優秀的人物都會隨風而逝,再有才能的藝術家,如果不經保護和挖掘也會自生自滅……他有庸俗的一麵,但恰好就是他不庸俗的地方我們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