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去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殘暴無功,加上趙高陰謀篡權,置使朝綱敗壞,民不聊生。然而時勢造就英雄,於此中國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爆發了。自商夏後,奴隸製王朝的當權者均是貴族,普通民眾隻是跪拜在他們腳下的奴才,目不敢仰視,耳不敢側聞,欲其生則如狗生,欲其死則如螻死。但曆史總有其必然規律,正是秦二世這種亂世,兩個農民出身的普通兵眾吼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疑問,這聲音震天動地,上動朝野,下埋火信幾千年,是華夏大地上為數最多的農民兄弟第一次擂響詰問貴族血脈係統統治製度的戰鼓。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雖然僅僅是靈光匆閃,但卻導引出劉邦,項羽這樣偉大的義軍英雄,也為曆世開國大傑做出了表率。
劉邦與項羽,曆代都有人為二人誰是真英雄而爭論不休。有人說劉邦是個不要臉的賤坯,正是他的成功才導致了華夏民族成大事者不擇手段,求天下者不及眷親的思想;也有人說項羽實際是個懦夫,身經七十多戰,僅憑血氣之勇,勝則狂妄自大,敗則灰心喪氣,不肯過江東缺乏了劉邦屢敗屢戰的勇氣。小葉先生卻是不同意這兩種評價的,看問題自然是要看本質,劉邦何許人也?《高祖本紀》說他是個莊稼人,也就是個普通農民出身,秦始皇活著的時候他壓根就沒想過造反,甚至對贏政的威儀還深深畏服,覺得大丈夫自當如此。而且他反秦時候,不是偏史說的二十幾歲青壯年,而是已經四十八歲近乎半百的半老頭(在那個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期而言)。這種出身這種年歲的劉邦自然比原楚國大將項燕之孫貴族出身年輕氣盛的項羽經得起失意。
然而項羽失天下的最主要原因並不是他不講信義,爭天下者本當視信義為糞土,逢事行權宜之計,項先生羽之弱點韓信先生一番話可以得知,歸納起來有幾點:
1、對部下不信任,部下生病了他非常同情甚至會落淚,但部下立功本應封侯拜爵的時候他卻極端吝惜,把官印在手裏磨圓了都不肯授與有功勞的將領。這是致命傷,後代欲成大事的諸君必須恪記,人性是自私的,即便一開始真為了某個理想和目的而奮鬥,但該分配的利益則必須分配,該給予的榮耀則必須給予,否則,即是認小義而不識大體。
2、沒有戰略眼光,項羽放棄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跑回彭城顯擺,名“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缺乏大局觀,而其明知秦因殘暴而導致天下大亂,還縱容甚至指揮下屬兵士所到之處赤地千裏,燒殺擄掠,大背民心,這也是缺乏戰略目光的明顯體現;還有任用投降的秦將,(秦司馬、章、董三將率領軍歸降項羽,項坑殺投降士兵二十幾萬,僅僅留三將,並讓他們留守秦地,忽略了秦民眾對其三人的怨恨,此是辨事不明!)封自己的親族為侯,冷落一些關係比較差的人等等。
3、小葉先生添加一點,項羽不會觀人,則是用不了大才。反觀劉邦,運籌帷幄有張良,安邦後勤有蕭何,決戰千裏有韓信,彭越。而項先生有一個範增都讓他氣跑了。
所以不識大體、缺乏戰略目光、沒有禦人之術是具有萬人不敵之勇的項羽不能得天下的最大原因。但是這依然無損他是一個英雄。起義之初項羽率楚兵前往救趙,秦軍極其善戰,當時十幾路義軍諸侯都已經到位,卻沒有一路敢出兵和秦軍作戰;項羽讓軍士備三日糧食,過河後破釜沉舟和秦軍決一死戰,三天之中連幹九仗,軍士以一擋十,項羽作戰更是驍勇,如入無人之境,以少勝多大破秦軍後,起義諸侯將軍進項羽軍帳時均雙膝跪地,目不敢仰視,爬著進去。這是何等讓人熱血沸騰的英雄人物。
項羽平生經曆七十餘戰,直到垓下一敗,幾千漢兵追趕而來,羽僅餘親兵二十八騎追隨,羽將其分為四隊,四向衝殺。羽曰:看我取一敵將首級!衝殺而出,漢軍聞聲披靡,四散而走,羽立斬一名漢將。漢將軍楊喜見項羽就要突圍,忙策馬來追,項羽回頭一聲大喝,楊喜人馬大驚,後退數裏不能停!項羽集中幾個小隊,才傷亡兩人,二十六人血染戰袍卻豪氣衝天,羽大笑:“我言可有假?”眾士大呼:“將軍之言不假!”可惜可歎可敬,羽終於不肯過江東,被分屍烏江旁,餘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浩歎!
項羽之死被某些後世不學之徒說成懦弱,豈不知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少有的精粹“士節”的表現,後有漢李廣“飛將軍”與之暗合,王安石知其心!與碌碌諸豬何足道也!說英雄,誰是大英雄,勝也英雄敗也英雄!
葉
於廣東汕頭
本節史實參考《史記》《高祖本紀》《中國曆朝記事》《項羽本記》《淮陰侯列傳》《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