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心理學家約翰·法伯做了一個這樣的試驗:他把毛毛蟲首尾相連,放在花盆的邊緣,讓它們圍成一個圈,並撒了一些毛毛蟲都非常喜歡吃的鬆葉在離花盆不遠的地方。那些毛毛蟲開始繞著花盆一個跟著一個,一圈又一圈的爬。這位心理學家認為毛毛蟲們很快就會厭倦這種毫無意義的繞圈,去尋找自己喜歡的食物。可令人困惑的是,毛毛蟲們爬了一個小時又一小時,爬了一天又一天——它們夜以繼日的繞著花盆轉圈,一轉就是七天七夜,直到他們相繼因饑餓和精疲力竭而死去。其實隻要它們能破除跟隨的習慣,換一個角度爬行,就完全可以避免死亡的結局。之後,人們把毛毛蟲這種跟著前麵路線走的習慣稱之為“跟隨著”的習慣,把因為盲目跟隨而導致的一係列不良後果的現象稱為“毛毛蟲效應”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對於一些問題我們總會下意識的去重複一些自己或者他人現成的思維模式,因此很容易養成思想上的慣性,讓人不由自主的按照固定的思路去考慮問題,不願意轉個方向,換個角度。當然,現成的思和方法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成熟性,利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可以縮短和簡化解決問題的過程。可是這樣也容易出現“死腦筋”和“盲從”的心態,會讓人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卻不能使問題得到解決,甚至會導致情況更為糟糕,於是毛毛蟲效應出現。
鄭板橋是我國清朝的揚州八怪之一,他不僅是著名的畫家,而在書法方麵也很有造詣。自幼鄭板橋就酷愛書法,他把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字體都進行臨摹。經過自己的一番苦練,鄭板橋模仿的字幾乎是一模一樣,可以亂真。可是,大家對他的書法並不特別欣賞。他自己也很著急,覺得還不夠努力,跟前人還是有差距。於是更勤奮的學習,更刻苦的練習。可是依舊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
一天,鄭板橋和妻子坐在戶外乘涼,他不由自主的他就在自己的大腿上寫起字來,寫著寫著,他就寫到了坐在旁邊的妻子身上。看到他這麼癡迷於練書法,妻子生氣的打了一下他的手說:“你有你自己的身體,我有我自己的身體。你為什麼不寫自己的體,而寫別人的體”。鄭板橋聽了這句話深受啟發,突然之間豁然開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體。寫字也應該是一樣,每個人都應該有屬於自己的字體。我為什麼就總是去重複學習寫別人的字,而不去寫屬於自己的字體?即使學人家的學的再像,那也是人家的字體,沒有一點自己的風格,那樣有什麼意思。
於是,從那之後鄭板橋取各家之所長,並把它們融會貫通,把隸書和篆、草、楷、行相結合,用他作畫的方法來寫字,最終形成了別具一格、雅俗共賞的“六分半書”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亂世鋪路體”,他的字與詩、畫被人稱為“三絕”,他也成為清代享有盛譽的書畫家。
盲從會讓我們失去自我,迷失方向。所以,我們不能像毛毛蟲那樣,隻是一味的盲從,那樣也許會讓自己更省時省力的解決問題,但是也更容易讓自己在定向思維中沒有了創新能力,沒有了突破,更容易在自己身上出現毛毛蟲的效應。而要避免毛毛蟲效應的出現,一定要理性是分析事物的本事。
1.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不要盲目“隨大流”
要明白自己能做什麼,適合做什麼。很多人都去做的事情自己就未必能做。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愛好不一樣,所處的環境不一樣。如果自己勉強的去跟風幹一些事情,隻會讓自己進入更糟糕的境地。有的人看大家對都去炒股了,掙的錢還不少,自己也就心動了。可是自己不懂股市,沒有任何經驗,而且也缺少資金,可還非砸鍋賣鐵的擠進了股市。結果大都是錢沒掙著,還把自己血本給虧了。
2.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要勇於超越自我
有的人在安逸、穩定的環境中產生了惰性、失去了積極性,也失去了學習和不斷自我完善的能力。隻知道日複一日的按照以前的經驗辦事,而忽視了周圍環境日新月異的變化,最後由於思想、知識結構等等的老化被社會淘汰,就想被放進溫水裏的青蛙,失去了危機感,當危險逼近的時候已經沒有力氣跳出來。時刻保持理性,居安思危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做到與時俱進。
3.在明確方向的前提下努力
試驗中的毛毛蟲其實也是在尋找食物,可是它們的方向錯了,雖然很努力的再爬行,結果還死路一條。所以不要抱怨為什麼自己辛苦一生卻還是一無所獲,不要苦惱為什麼自己那麼努力還是不能成功,要先看看自己的方向有沒有錯。埋頭苦幹是對的,但是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記得要時常抬頭明確自己的方向,否則隻會出現南轅北轍的後果。很多時候做正確的事比正確的做事更重要。
4.要調整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