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怎樣走出虛擬世界——網絡心理學(1)(1 / 2)

網絡,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事物總是有兩麵性的,網絡在帶給我們便利,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新的問題,比如沉迷網絡逃避生活,比如網絡的一些不良信息。麵對網絡利弊,我們隻有以正確的心態去麵對才能摒棄弊端,充分發揮它的優勢,也隻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不被網絡所困擾。

巴納姆效應:拒絕周圍信息的暗示

中國的很多人都喜歡“算命”,據說有的算命先生算的相當“準”,去算過的人多半都被說到了心坎裏,於是經常聽說有“賽半仙”之類的人物出現。難道算命先生真有那麼大的神通?掐掐手掌、看看麵相、聽聽八字,就能把一個人“前世今生”的命運“算”得那麼準確?其實不是算命先生靈驗,是我們自己本身容易接受周圍信息的暗示。

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很難做到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更多時候我們就隻能憑借外界的信息來評估、認識自己。正是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受周圍信息的暗示。人們把這種心理傾向就叫做“巴納姆效應”,即人們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會導致自我知覺的偏差,而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準確無誤的解揭示自己的特點。

有的人覺得算命先生算得準就是由於“巴納姆效應”。而且,去算命的人比平常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因為他們通常更缺乏安全感,更沒有對生活的控製感,也更有依賴性,因此他們比平時更容易接受暗示。加上算命先生都是老江湖,都非常善於揣摩人的內心感受。隻要他們稍微了解了求助者的情況,再說上一段無關痛癢的籠統的話就會讓去“算命”的人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甚至對算命先生深信不疑,這就是巴納姆效應的反應。

在一次實驗中,其中是以個實驗者拿到了心理學家都自己的評價: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盡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你有時懷疑自己所做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確;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製;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你認為在別人麵前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當這個人看完了這份“針對自己”的評價後,覺得裏麵說的每一點都正確,認為你們準確而全麵的反映了自己的特點。可是參加實驗的每一個拿到的對自己的評價都是一樣的,而且每一個人在看完了評價後都跟他是一樣的感受。

看了那段評價,你有什麼感想?是不是也覺得它也很適合自己。那其實就是一些放在誰頭上都合適的帽子。而“認識自己”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這個問題一也讓很多人感到困惑,加上這些外界環境的暗示,更讓我們看不清自己,更容易讓人在認識自己的時候產生偏差。因此要想客觀、真實的認識自己,要避免巴納姆效應,我們可以嚐試以下的途徑。

1.要學會麵對自己

有的人總是會回避自己的很多東西,特別是缺點。有這樣一個題目,一個昏迷的女人落水之後被救起。當她醒來的時候發現自己一絲不掛。她的第一反應是什麼?答案是尖叫一聲之後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從心理學上分析,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不敢麵對自己的一個示例。很多人通常都會認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認為自己就是一個“缺陷”,這些是自己都不願意看的東西。就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試圖去掩蓋。但事實上也就是“把自己的眼睛蒙上”而已,存在的還是會存在。所以要認識真實的自己,對於自己我們應該勇敢的去麵對,包括自己的缺點,而不是掩耳盜鈴。

2.要培養自己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

實際上,天生就擁有明智和謹慎的判斷力的人是很少,這需要後天的培養。而判斷力就是一種在收集信息基礎上的一種決策能力,所以信息對判斷力的培養有支撐作用,沒有信息的收集,就很難做出明智而正確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