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衰的論斷】(2 / 2)

做大王的盡管百無是處,隻要有擔綱的良臣自然國體無虞,奈何楚國的奸臣也是風行,楚國曆史上雖然不乏孫叔敖、申包胥、屈原等忠臣賢臣,但是精於私謀,禍國殃民的奸佞之臣更多,而且這些人得勢的時間很長,奸臣和昏君搭檔,再好的國家也必然沉淪下去,奸臣們嫉賢妒能,為非作歹,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導致楚國內政外交一片混亂,加上貪汙索賄成風,有一大把的貪財賣國的蛀蟲,楚國被秦人打的放棄了經營數百年的國都郢城,也是理所當然。

黃歇見趙括仍有讓自己說下去的意思,道:“楚國的內政腐敗之風愈演愈烈,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貴族把持權柄,製度僵化保守,自莊王以來,楚國形成了以楚王及其子弟為主的權貴階層,任人惟親,使權力集中在了以楚王為核心的王室宗親手裏,此舉雖然加強了楚國王權,避免像齊國那樣王權旁落,江山改姓,但也帶來了無窮的後患,權貴們千方百計的保護自己的利益,獨斷專行,不許異國賢才插足權力,這就使楚國難以推陳出新,打開局麵,國力上自商鞅變法後被秦人遠遠的超過了……”

第二個就是趙括關心的重點了,楚國的派係鬥爭非常激烈,造成了嚴重的內耗,由於楚國是公子世族專權專政,結果必然就是各派勢力把持朝政,為了討好楚王而互相仇視,導致內部的權力鬥爭此起彼伏,沒有寧日,春秋時逃往吳國的伍子胥就曾一針見血的指出楚國朝臣之間鉤心鬥角,相互傾軋之風甚烈。

黃歇苦笑道:“三弟可曾知道當年白起攻楚的時候對別人是怎麼說的嗎?他說楚王恃其國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妒以功,諂媚用事,良臣斥疏,百姓離心,城池不修,既無良臣,又無守備,當可一戰而下郢都。”

趙括點頭道:“白起不虧是戰略家,戰術家,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啊!”趙括從黃歇的話裏感悟頗深,處於大變革時期的春秋戰國,隻有一心求變才能脫穎而出,拿楚國為例,楚國僵化的政治製度是難以變法的重要原因,反過來又促使楚國內政腐敗朝政混亂,難怪最後一統天下的不是盛極一時的楚國,而是後來居上的秦國。

其實還有一點黃歇沒有說到,那就是楚國的國風,早期和中期的楚國君臣比較注意律己和節儉,很是關心民間疾苦,尤其是楚莊王,能夠做到親自體察民情,以德惠民,關心百姓冷暖,賑救窮乏之士,當時楚國國風向上,以至於有遠者來朝,近者入賓之說,然而後期的楚國君臣卻熱衷尋歡作樂,窮奢極欲,沉湎於醉生夢死之中,在這樣的風氣下,出了一個利令智昏的楚懷王遺笑天下,也不是什麼難以理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