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既然想要盡快使自己占據優勢,就得把一切能利用到的都利用起來,首先想到的便是趙括的參謀毛遂,趙括盡管沒讓毛遂有所發揮,但是張平也從趙括對毛遂的態度中知道毛遂頗富智謀,這樣的人才就應該才盡其用。
趙括見張平如此心急,叫人把毛遂找了來,問道:“先生對張平兄的事情也都知道,張兄現在想要向先生討個計策,如何才能更快的讓張芳失勢?”
毛遂本意是不希望趙括摻合到張平的事情中,他總是有不好的預感,奈何趙括鐵了心的想要為趙國謀福祉,他也隻得出謀劃策。
毛遂梳理了一下思路,道:“想要讓張芳失勢,毛遂有上中下三策供張大人選擇,下策就是發動政變,以武力剿滅張芳的勢力,這一策的好處就是勝算最大,當然影響對張大人是最不好的,張大人今後在韓國權貴中很難立足,尤其是會招致韓王的猜忌。
中策便是拉攏張氏中的可用之人,逐步剪除張芳的左膀右臂,待最後隻剩下張芳一個人的時候,張大人怎麼做都無所謂了,中策的優點是能使張大人獲得鞏固的勢力,幾乎可以全盤的接收張氏的現有勢力,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耗時費力,最少也得一年半載才能看到效果。
上策便是讓韓國成為眾矢之的,以外力壓迫韓國發生人事變動,這樣一來就能夠渾水摸魚,好處張大人一個人全占,壞處就讓別人分擔,我之所以認為這是上策,事因為眼下就有很好的機會。
其一,楚國使臣屈狄死在了韓國,楚國怎麼也要做出興師問罪的姿態,這無形中就給了許多人壓力;趙軍在邯鄲大勝,馬服君時刻揮師出擊,括公子在韓國的遭遇也算一個,而隻有楚國和趙國還不夠,最好把秦國和齊國也牽扯進來,辦法就是讓秦齊使臣在新鄭出點意外,如此一來四國必然遣使前來責難,這個黑鍋自然要有人來背,韓王自然不會背黑鍋,那麼有資格背黑鍋的也就張芳一係,不知張大人以為如何?”
張裕在一旁聽了毛遂的計劃,忍不住暗讚道:“果然是好計謀,原本中策才是上策,可是毛遂抓住了眼下的時機,才將現在的上策定為上策,可見其拿捏時機的功夫老道到家了,趙括有這樣的參謀幫助豈能不冒頭,這個毛遂應需除掉才好。”
張平搖頭道:“先生也是知道大王已經提出要護送熊完殿下回國了,熊完和屈狄比起來,屈狄的分量太輕,楚國絕不可能因為屈狄的死就和韓國為難,這就去了一國,括公子在新鄭雖然遭遇了刺殺,可畢竟安然無恙,眼下馬服君又打了勝仗,韓國避之唯恐不及,如果韓王放下身段,這一篇也能揭過去,這又去了一國,還剩下秦齊兩國,一旦真把秦國惹惱了,韓國肯定會吃虧……。”張平逐個分析,認為毛遂此計有些紕漏,他雖然想要成功,但是不想成功之後麵對的是一個破爛不堪的攤子。
毛遂提出這個計策,真實的目的乃是為趙國打算,讓韓國把周邊的國家都得罪光了,逐步把韓國打造成抵禦秦國的堡壘,這也是趙括的初衷,他當然不會被張平的質疑難倒。
“二公子現在和張大人交好,二公子怎麼會不幫著張大人呢!至於熊完殿下,隻要製造一個小小的意外嚇嚇他,韓王的獻殷勤就更有嫌疑了,至於張大人擔心的問題,更好解決,無非是利益糾纏,隻要運作的好,不但韓國不會有事,還會讓秦齊楚三國狗咬狗,完全忘了事情是因韓國而起的……。”毛遂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把除了趙括之外的人忽悠的暈呼呼的,連張裕都覺得毛遂所說確是高招。
張裕打的就是驅狼吞虎的主意,當然樂意看到毛遂描述的那一幕出現,附和道:“張某覺得毛遂先生所言之策甚為妥當,說白了就是讓秦齊楚三國在韓國的地盤上廝殺,韓國絕不會擔責任,但是三國如果強詞奪理以威勢壓迫,那麼韓國就必須拿出一個替罪羊,而替罪羊的最佳人選無異就是張芳,實在是妙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