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逸見酒壇被李世民踢開,怒容一閃即逝,搖搖晃晃的站起身要去拿,李世民見他如此,直覺心如刀割般疼痛,伸手將他拉住,語氣中帶著些央求,如嘶吼般沙啞道:“楊兄。。。。。。”
他把楊逸拉回門口,隻見楊逸神色迷離,淚光閃閃,心中不由發酸,再說不出口責備嗬斥的話兒。
心忖:“楊兄太過仁義,他是將柳姑娘和阮穀主的死全算在自己身上,不僅如此,還將這天下千千萬萬無辜枉死的百姓之死全算在自己身上,唉!他又何必如此?”
他聲音軟下來道:“楊兄,你坐在此處等我。”說罷便將楊逸按在門沿上,側身進屋,抱出兩個酒壇,毫不講究地上髒亂,矮身靠著門檻同楊逸並肩而坐,遞給楊逸一壇,道:“楊兄既然想喝,世民陪你便是。”
他見楊逸不接,便硬塞到他懷裏,自己抱著一壇仰頭便灌,酒水嘩啦啦流下,將胸口整潔的衣衫全部染濕,直覺咽喉發燙,雙臉發燒,再不能咽下才放下酒壇。
楊逸見他如此,也抱起酒壇猛咽。
此時月明星稀,屋前院子裏一顆大槐樹在夜風中輕輕搖晃,槐花香氣撲鼻。
李世民望著夜空輕輕笑了出來,笑聲漸漸變大,幾經瘋狂,道:“楊兄啊,你可知世上能讓世民佩服的人沒有幾個啊。”
楊逸抱著酒壇,也不知聽沒有聽。
李世民自顧自說道:“世民此生第一佩服的便是你的師尊帝師淩虛塵,帝師雖身居洞庭,卻規劃出了整個天下,一言便是天下法,自古以來,從未有人能如他一般,不費一兵一馬,反手便是江山改朝,覆手便是中原換代,秦王漢武亦要失色於他。”
喝了口酒又道:“第二佩服便是煬帝,為政以來,勢如潮水般席卷帝國,所作所為盡是驚世駭俗,唉!可惜沒人理解他,世民曾經也不理解,但直至此時父親做了皇帝,我便思量我們李家該如何得此天下,又該如何治天下,嗬嗬。。。。。。這天下還需得怎麼來治?你兄楊廣一己規劃了天下百年後格局,怎能不讓人佩服?若是他晚出生幾百年,那時的人民該能理解他的思想。”
楊逸目光緩緩凝聚,眉頭輕輕皺起,顯然聽著李世民的話。
李世民看他一眼,歎道:“世民第三佩服的人,便是你楊兄了!我從沒想過這亂世之中會有如楊兄般善良仁義的人物,你救了小妹,世民能以為你是對她有情,你救了嶽湘琴,我也能認為你對她有愛,但你憑一己之力搭救妙音穀千人,他們和你不曾有一絲關係,世民也想救天下人,但從未想過用自己的命來蒼生性命,但楊兄竟願用自己性命相救這些毫不相幹之人,便此一點,我李世民敬配楊兄大仁大義。”
說罷舉壇遙對,目光灼灼的盯著楊逸。
楊逸緩緩舉壇和他碰了一下,李世民哈哈大笑道:“世民今日所言,皆是源自肺腑,楊兄萬萬莫要以為世民是故意說來逗你開心。”仰頭又灌了幾口酒。
楊逸愁之來處,可分為三。
一為柳如夢之死,他自覺若不帶柳如夢前來嶺南,柳如夢便絕不會死於玄甲人之手。
二為阮青和諸葛明玉之死,玄甲人來此和他絕脫不了幹係,阮青為護妙音穀弟子撤離,葬身玄甲人之手,諸葛明玉又同鬱林郡共存亡,妙音穀為他遭了大難。
三為蕭銑兩萬水師來攻鬱林郡,他若聽楊廣之言做了皇帝,怎也不會讓鬱林郡生靈塗炭。嶺南百越之地百年平靜,因他而蕩然無存。
細細算來,他將這天下人所有無辜枉死之人的性命全部算到了自己頭上。
但這亂世之中,又有何處能落得安寧?
李世民淡淡道:“楊兄可知道世民為何來嶺南妙音穀?”
楊逸雖然心中仍然內疚傷感,但此時也被李世民的話叫回了一半的心神,搖了搖頭。
李世民見他有反應,心中本是狂喜,但忍住道:“世民也不想打仗啊,大唐根基在關中,若要揮兵南下,肅清中原亂局,便有兩件大麻煩。一是長江,二是洛陽,長江乃是南北之間天險所在,關中兵馬若要進入南方,必須過這天險,但長江附近勢力橫生,大唐要南下便是長江邊上要打的仗便數也數不清。”
楊逸細細一想,李世民此言乃是至理,天險猶在,無論南下北上,都是打不完的仗。
李世民道:“洛陽此時落入王世充手,此人心機城府,委實瞞盡天下人。忍辱負重,厚積薄發,絕非蕭銑一流,難以對付,洛陽本是關中屏障,有王世充在此,隻怕這一仗又不知是多少年。除他之外,尚有宇文化及把持許都,竇建德民心所向,這些人加起來,我大唐出關,實是遙遙無期,更莫要說一統天下。”
楊逸忽然想起王世充尚有魔門四脈支持,隻怕真是天下人都看輕了這人,心中內疚之感緩緩被思索壓下。
李世民突然站起,仰望夜空,徐徐道:“我李世民不才,隻願天下少打幾年仗,便想了兩個方法,來越過長江和洛陽兩大難關。一乃嶺南,若得此處為南方根據,此處有五嶺之險,南海之便,得此處便可與關中遙相呼應,以此為大唐在關外根基,便可越過長江,直指中原。所以世民央畫閣蕭羽前來,試圖說服在嶺南有極大影響力的妙音穀,不料天不隨願,怪不得誰。”
這本是極好的計策,但被蕭銑陰差陽錯的破壞,又有玄甲人攪局,李世民也深為此事落空而可惜。
他卓立仰首,一手抓著一隻酒壇,一手負背,在夜色中顯得格外耀眼,“除卻嶺南,便是巴蜀!巴蜀地勢奇特,易守難攻,北通關中,南連大江,若能得巴蜀支持,中原再無長江之險可守,大唐隻需加緊修造戰船,由巴蜀南下,南北之說便是廢話,江南之地杜伏威朱桀之輩,絕非我大唐對手。”
楊逸此時心中忽地一震,卻不是覺得李世民說錯了什麼,乃是想到一人,便是徐世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