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幽冥的世界(4)(3 / 3)

“是的。我一連兩個晚上都進來過,可一直沒深入到底。”

神父盡管有所預料,還是顯得非常吃驚。“你說什麼?你對這裏究竟了解多少?”

“事實上,我一點也不了解......”

今夜,這地方簡直使人壓抑得透不氣來,到外是長長的陰影。古怪而沉悶的撞擊聲又開始回蕩在空中,在靜寂的夜晚,聲波象水中的漣漪般一波一波地在空洞的地穴中傳遞,聲音比在外麵聽起來大了許多。神父手提著傘兵步槍慢慢跟在後麵,腳踩在甬道的地麵冰冷的石頭上,覺得刺骨的涼。這冷意沿著他的身體上升,一種突如其來的恐懼感向他襲來。

是惡靈嗎?

克勞德神父已經是一個將近六十歲的老人了,作為上帝的信徒,神父十分相信羅馬天主教派關於末日劫難的說法。在今夜,跟隨著這狼一樣的男人,早已聽不到上帝的聲音,耳中隻有撒旦的呼嚎。

神父突然意識到今晚的夢魘才剛剛開始。

油燈閃爍著忽明忽暗的光。

二人摸索著前進,前方的路遙不可測,四周全是石頭牆壁。地穴中的甬道很窄,陡峭的石壁有十英尺高,隱沒在上麵的黑暗之中,象一處深穀。每走一段就會出現一道打開著的防火鐵門,頂部是圓弧狀的防滲水構造。用夜燈向上照,發白的燈光向上散開,把些許光亮投射到一道道的管線和一盞盞從上麵垂下來的應急燈上。

簡直像個地下墓穴。克勞德神父又一次激動起來,宛如回到了記憶的深處,他曾有一次視察過空軍的地下指揮所,令他吃驚的是,這裏竟與納粹軍中的地堡如出一轍,那些長長的甬道和鐵門使他感到不安。死亡森林又閃現在他腦海裏,他不敢想的那樁子事過去已經將近七年;他覺得晃如又活了一輩子。

丹尼爾絲毫不理會神父的激動,快步走過甬道的岩石地麵。甬道並不長,在盡頭開始左拐,神父屏住了呼吸,防備著隨時可能出現的危險。丹尼爾卻帶著不容質疑的態度大步沿著甬道向西走去,他隱約覺得地麵是斜斜向下伸展,甬道一直隱沒在一片的狹窄的空間之中。

他們隨後穿過了一條廢棄的坑洞,進入一個環形的通道,神父現在可以看到一個粗略的輪廓,那是一塊巨大的石拱門的邊界。

越走近,那沉悶的撞擊聲就越響,神父的心髒也隨著這鬼魅般的聲音怦怦直跳。他看得真切,石拱門的入口很顯眼地被一個巨大的鋼鐵柵欄檔住了。及至近前才看清,鐵柵欄象是被一隻無形的大手從中撕裂開一尺見方的大洞,根根冰冷鏽蝕的鐵條扭曲斷裂。神父怔怔地望的前方碩大的洞穴般的拱形石窟,在黑暗中,這道鐵門看上去象巨獸嘴裏呲出的牙齒,時刻等待著把入侵者吞沒。

“這裏一定發生過爆炸!”神父驚道,指著牆壁上震開的口子和滿地的碎石。

丹尼爾用燈仔細照了照,鐵柵的撕裂麵呈扇形突出來,顯然爆炸是從內而外發生的。鐵條已經鏽蝕斑駁,可斷麵卻露出發亮的新痕。丹尼爾心中疑惑,這似乎有點怪,莫非最近有人來過這裏?

丹尼爾回身察看四周,暗吃一驚:甬道石牆表麵上映出一片片的四指抓痕,深入牆麵,與教堂前廳的印跡如出一轍。丹尼爾皺起了眉頭。一定是那些體型龐大、動作奇快的狂犬,它們一定是順著這裏躥出地麵的。然而,它們究竟來自何處?也許在甬道盡頭的黑暗中,它們正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想到此,丹尼爾不禁有些毛骨悚然。

神父小心地把夜燈向石拱門內照過去,一個寬大的空間漸漸從黑暗中顯露出來,甬道陡然向下,裏麵什麼也沒有,隻看見洞穴在不斷地朝裏邊延伸著,隱沒在一片陰冷、墓穴般的氣氛裏。這是一個向前無限延伸的大岩洞。

地中海沿岸有著數不清的巨石岩洞,石灰質的山岩在數萬年前就已形成,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變遷,數量驚人的夜蝠和海鳥把岩洞視為自己的巢穴,而與地堡相通卻讓神父覺得有些匪夷所思。

他又聽見了洞窟深處傳來的那種奇怪的聲音,那是一陣陣有節奏的擂響木鼓般的撞擊聲,猶如股股寒雨襲來,貫穿過他的周身。

神父緊盯著拱門內,那奇怪的聲音便是從那個方向傳來的。漆黑一片,整個洞窟宛若一個巨大的共鳴箱,把沉重的撞擊聲放大了若幹倍。十分明顯,那聲音象是一種人工發出的聲響,它時緩時急,越是走近,聲音便越來越高。

“見鬼,有什麼東西在作怪?”神父盯著石拱門內咕噥著,一臉茫然。見丹尼爾半晌無言,又繼續道:“那麼,我們究竟要走向哪裏?”

丹尼爾苦笑了一下,但也隻是在心裏,並未在臉上顯露出來,臉上依然冷冰冰地,毫無表情。

這問題提得正是時候,丹尼爾心中暗想。從他第一次下到地穴裏,就一直疑惑不解。起初,他認為這不過是當年納粹死亡營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漸漸深入,他否定了這個想法。從甬道的長度和規模推測,這裏簡直就是一處地下城堡——不斷加深的印象鞏固著他的判斷。

“您認為當初第三帝國為什麼會在地下修建這麼長的一條甬道呢?”丹尼爾不露聲色。

克勞德神父努力搜尋著記憶中的蛛絲馬跡,“丹尼......顯然我說不出這其中的原因,但我可以告訴你,這絕不是一些普通的地下工事,納粹政府一向推崇閃電戰,我們絕不會在一個盟國的小島上耗費更多精力的。這個問題,隻能指望這裏死去的黨衛軍親口回答我們。”

丹尼爾兩眼放光。“神父,這正是我們今晚到這兒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