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幾乎都已經是定居民族,即使曾經是遊牧民族的後代,也難於再理解古代祖先們的劫掠和嗜殺。成吉思汗崛起後,他所帶來的蒙古政權踐踏了當時世界的大部分文明的土地,並屠殺了了兩億人口,僅中國地區就屠殺了約八千萬人口。他們怎麼殺得如此心安理的?
一、蒙古族起源
蒙古地區,自古以來是諸遊牧部落的活動場所。自夏、商以來,大大小小的部族和部落出沒在這塊廣闊的草原地帶,各部族和部落的興衰、更替的曆史,直到13世紀初才告結束,最終形成了穩定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民族。
至於蒙古民族之族源,現、當代多數學者認為出自東胡。
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公元前3世紀末,形成東胡人的部落聯盟,與匈奴為敵,不斷向西侵襲。冒頓單於(前209-前174年)時,匈奴遂強,東襲東胡,破滅東胡各部,大掠其民眾及牲畜。東胡各部均受匈奴人統治達3個世紀之久(公元前3世紀末至公元1世紀末)。公元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勢力衰落。烏桓、鮮卑乘機而起。
烏桓、鮮卑是東胡人的後裔。公元前209年,冒頓單於破滅東胡以後,一部分東胡人居於遼河流域的烏桓山,一部分居於潢水流域的鮮卑山,故稱烏桓、鮮卑。據《後漢書》記載,漢和帝永元年間(89-105年),漢朝擊破匈奴,北單於出走,鮮卑人轉徙到該地居住。匈奴餘者10萬餘落,皆自稱鮮卑。鮮卑至此便強盛起來,到2世紀中葉,即檀石槐統治時期,據《三國誌》描述:‘盡據匈奴故地‘,占據‘東西萬二千餘裏,南北七千餘裏‘的廣大地區,建立起一個空前強大的鮮卑部落軍事聯盟。各部首領割地統禦,各有分界。檀石槐死後,鮮卑部落軍事聯盟也隨之瓦解。
根據考古發掘與漢籍中記載的有關鮮卑人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也基本證明蒙古人與鮮卑人有淵源關係。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恒室韋、大室韋等五部,各部又分為若幹分支。
按語言學家從語係方麵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係和突厥語係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恒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盡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塔塔爾〔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
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這和拉施特《史集》記載的蒙古曆史傳說也基本吻合。傳說曰:‘大約距今兩千年前,古代被稱為蒙古的那個部落,與另一些突厥部落發生了內訌,終於引起戰爭。據值得信賴的貴人們〔所轉告〕的一則故事說,另一些部落戰勝了蒙古人,對他們進行了大屠殺,使他們隻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逃到了一處人跡罕至的地方,那裏四周唯有群山和森林,除了通過一條羊腸小道,曆盡艱難險阻可達其間外,任何一麵別無途徑。在這些山中間,有豐盛的草和〔氣候〕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名叫額爾古涅-昆。‘額爾古涅-昆意指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山林地帶。
隨著蒙兀室韋部的逐漸強大,內部又產生出許多新的分支。這些分支各有各的名號,室韋這一稱號逐漸消逝,到12世紀以後,為蒙古諸部名稱所替代。
‘蒙兀‘與‘蒙古‘是同名異譯。‘蒙古‘(‘蒙高勒‘mon-gol)一詞在蒙古語中意為:‘永恒的火焰‘。蒙古部,最初隻是一個包括捏古斯和奇顏兩個氏族的小部落。他們在額爾古納河以南的山林地區生息繁衍,大約經過400年時間,部落才逐漸興盛起來,從原氏族部落中分出若幹分支。各個分支以某個名稱著稱,並單獨成為一個斡巴黑(氏族)。當他們走出額爾古涅-昆時,已經分出70個分支(灶)--斡巴黑。這70個斡巴黑被稱為‘迭爾勒勤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