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第一悍將,前軍統帥,英王陳玉成的頭顱被送進京師之後,滿朝震動。此戰的意義即使和攻陷安慶相比,也絲毫不差。攻陷安慶是戰略上的勝利,斬殺陳玉成則是給本就已經人心惶惶的太平天國軍心又一次重擊。
此戰過後,朝廷對前線官兵給予了巨大的獎賞。兵部尚書文祥加東閣大學士銜,補上了桂良的缺,為正一品,另外又加封一等忠勇侯。
最初人意料的是對僧格林沁的封賞,僧格林沁原為科爾沁親王,這次竟然詔其“世襲罔替,配享太廟!”
也就是說,僧格林沁被加封為鐵帽子親王!
大清的爵位,最高的就是親王、以下依次是郡王、貝勒、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等等。這些封號隻限於賞賜給皇室宗親或者蒙古汗王。
至於漢人和非皇族的滿人,則不能做王爺、貝勒,他們的封號是公、侯、伯、子、男五等。
為了防止封號的過濫,所以朝廷規定,封號是隨著繼承而逐漸下降的。比如奕,他現在是恭親王,但是他死了之後,繼承他爵位的兒子必須降一級,隻能是郡王,他的孫子則隻能繼承貝勒,從孫子就是貝子,再往下,還要降為奉恩鎮國公。到了這個級別,就不用再降了。
也就是說,一個爵位,需要降四次才算到底,到了第五輩才算穩定下來。但是即便是一個親王,降到第五輩也隻剩一個鎮國公了。更不用提其他的郡王、貝勒這等爵位了。
但是也有極其個別的王爺,是鐵帽子王。何為鐵帽子?就是說他們的王爵是不用降的,帽子和鐵打的一般,子子孫孫都能平級繼承王位。
到目前為止,大清隻有九大鐵帽子王,而其中的八個是大清建國之時的八大功臣。
比如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十四子多爾袞,十五子多鐸,侄子濟爾哈朗,皇太極長子豪格等人。這些人都是為大清的江山立過汗馬功勞,所以才被封為鐵帽子王。而且這八大鐵帽子王之中還有兩個隻是鐵帽子郡王,而非鐵帽子親王。
除了建國初期的八大鐵帽子王之外,滿清入關之整整兩百三十年,隻封過一個允祥為鐵帽子怡親王。
允祥是康熙帝的十三子,在雍正爭奪儲位的過程中,允祥出了很大的力。但是,即便這樣,允祥也是在死了之後才被雍正帝追封為鐵帽子王!
僧格林沁本就是蒙古科爾沁部的汗王之子,他繼承了父親的郡王封號。後來因為其戰功卓著,朝廷將其破格提升為親王。但是,任誰也沒想到他竟然能做到“鐵帽子親王!”
這個爵位可是和多爾袞,豪格,代善這種開國元勳相等了,無論是什麼榮耀都不及其萬分之一。
僧格林沁接到封賞之後,也是震驚不已,連忙上書推拒。但是朝廷不許,僧王見狀,再度上書推辭,朝廷又是不許,如是者三,僧格林沁才知道朝廷是真心封他為鐵帽子王,這才接受了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