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運動(3 / 3)

經過短暫的調整,太平軍在清軍的包圍下艱難突圍。之後,太平軍向桂林進攻。太平軍圍攻一個月,未能攻克,於是轉進全州,隨後又向長沙、武昌、鎮江等重鎮進發。一路上,太平軍堅決鎮壓和打擊維護反動統治的走狗,而且還焚燒衙門、糧冊、田契,甚至破除神佛像及孔丘牌位,對封建統治秩序進行了大掃蕩,很受人民群眾的愛戴。在《太平天國》第3冊第271頁曾提到“所過之處,以攫取衣物獻給貧民,……謂將來概免租賦三年”。甚至連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太平軍至,“爭迎之,官軍至皆罷市”,“鄉民處處助賊打仗”。(選自《太平天國》第3冊及《賊情彙纂》)因此,太平天國起義獲得了迅速發展。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破南京外城,斬兩江總督陸建瀛。20日,太平軍攻占內城,殺江寧將軍祥厚等。完成了占領南京的目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正式建立了與清王朝對峙的政權。

定都後,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製,根據“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無處不均勻”的原則,以戶為單位,不論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關於產品分配,根據“凡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餘歸聖庫。不過,太平天國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是不可能的。在《天朝田畝製度》上有這樣一段話:“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女,……務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衣同穿……”這段話充分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強烈願望。這是幾千年來農民運動反封建鬥爭的思想結晶。這種絕對平均分配產品的方案,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無法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隻是一種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太平軍進入天京不到半個月時間,清軍就在天京附近建立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以圍困天京。

1853年,太平軍北伐,進軍北京。但因實力相差太大,北伐失敗。北伐將領林鳳祥戰死,李開芳被捕。(《道鹹宦海見聞錄》第163頁)

在北伐同時,太平軍進行了西征。1853年,西征軍奪取安徽、湖北的重鎮,進入湖南。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軍在鄱陽湖口大敗湘軍,然後進入江西,迅速攻占大片土地,鞏固天京革命大本營。

1856年,太平天國進行了東征,奪取揚州,攻破江北大營。後又與石達開的西軍會師,一舉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同時也斷了清政府東南財路。

經過北伐、東征、西征,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

太平天國的興盛,沉重打擊了反動封建勢力,大快人心啊。

但令人遺憾的是興馬上走向衰。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1.前期的征戰使領導階級瓦解。據《中國近代史》第三章所說,在北上途中,南王馮雲山於1852年6月3日中炮彈身亡,西王蕭朝貴於同年9月12日負傷死去。太平軍失去了2位重要的領導。

2.中期的鞏固大本營使領導核心分裂。定都天京後,楊秀清因掌握了大部分軍政實權,所以“東府集團”勢力最大。這些集團之間爭奪權力鬥爭日益尖銳。1856年9月,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了公開的分開。據《李秀成自述》影印本記載,楊秀清驕傲專橫的傾向日益嚴懲地表現出來,“威風張揚,不知自忌”。1856年8、9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天京被包圍的形勢暫時解除,楊秀清乘機進一步擴大勢力,“逼天王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命韋昌輝率部於9月1日趕到天京,包圍了東王府。次日楊秀清及其眷屬全被殺光。接著天京城內發生混戰,太平天國優秀將領和戰士兩萬多人死亡。後韋昌輝控製了天京,獨攬軍政大權。11月,洪秀全又命石達開殺死了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結束了韋昌輝對天京曆時2個月的統治。在這之後,洪秀全又逼迫石達開出走,後石達開被清軍圍困全軍覆沒。這就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曆稱“天京變亂”。

我覺得根本原因還有幾點:

1.初期的封王,一開始就埋下禍根,東王占有絕對的軍政大權,導致野心的擴大,想取代天王。

2.《天朝田畝製度》的共產化。像分配時的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原則隻適用於下層的農民、商戶、士兵。對於上層領導人,每天是用幾人共用的錢,吃幾人共吃的東西,穿的,住的都比下層人民好許多。體製的不均等性也導致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3.統治者日益腐敗,脫離民眾。據《中國近代史》上記載:太平軍進入南京後,立即大興土木,把兩江總督衙門擴建為天王府,拆毀了大批民房,動用了成千上萬的男女勞工,“半載方成,窮極壯麗”,旋因大火燒毀。1854年又在原址複建,周圍十餘裏,宮殿林苑,“金碧輝煌”、“侈麗無匹”。東王府的修建也是“窮極工巧,聘心悅目”。至如冠履服飾,儀衛輿馬等,都備極奢華。此外,天王還不斷選取民間秀女入宮。這些情況表明,太平天國領袖們在進入天京後,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經相當嚴重。

又據《太平天國》記載:太平天國領袖們之間的關係逐漸疏遠,原來“寢食必俱,情同骨肉”,變為“彼此睽隔,猜忌日生”,宗派色彩日益明顯。洪秀全僻處深宮,把許多精力用於宗教神學的著述,脫離了鬥爭實踐,脫離了廣大群眾。

1.領導者彼此的明爭暗鬥,不信任也是促成失敗的原因。

在後期,太平天國也有短暫的重振。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分裂後,形勢頓挫。洪秀全提拔了與清軍血戰多年的青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等為各軍主將領。他們領導太平軍奮力戰鬥,力挽危機局勢。

據《中國近代史》第二章所載,1858年8月,陳玉成、李秀成會集各路將領,在安徽樅陽鎮召開軍事會議,決定采取聯合作戰方針,同心協力解除清軍對天京的圍困。9月,陳、李兩軍在滁州境內會師東進,攻破浦口,再次擊潰江北大營,殲敵萬餘人,並進占江浦。浦口一帶戰鬥的勝利,打通了天京與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軍對天京的封鎖。

正當太平軍主力進攻江北大營時,湘軍主力李續賓部在攻陷九江後,乘勢攻入安徽,進逼廬州咽喉三河鎮。11月初,陳玉成聞訊自江浦揮師西援,直插三河鎮東南的白石山和金牛嶺,包抄湘軍後路。李秀成奉洪秀全之命,率部趕來支援。太平軍乘大霧發起猛攻,李續賓部亂成一團,拚死突圍,終不得出。經過激戰,太平軍摧毀湘軍全部營壘,擊斃曾國藩之弟曾國華等文武官員400餘人和湘軍數千人,李繼賓自殺。這給曾國藩的湘軍以沉重打擊,他不得不承認:“三河之敗,殲我湘軍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頓壞,而吾邑士氣亦為不揚。”(選自《曾文正公全集·書劄》卷7。據研究“殆近六千實為三千左右)。

三河鎮大捷後,太平軍士氣重新旺盛起來。陳玉成、李秀成率部乘勝追擊,圍困安慶的清軍不戰自潰,皖北複為太平軍所有。在皖南,1858年12月,李世賢於寧國灣 鎮大破清軍,扭轉了不利的局麵。在江西,楊輔清於1858年12月攻占景德鎮,並屢敗湘軍張運蘭部,牽製湘軍兵力。天京上遊局勢,至此時得到穩定。這就是後期的短暫重振。不過因為元氣大傷過於嚴重,重振很快走向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者兩個方麵的原因:

1.主觀方麵。它是一次沒有先進階級領導的農民戰爭。

2.客觀方麵。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對太平天國運動進行聯合絞殺。這是中國曆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太平軍與清軍實力相距太遠,沒有先進武器裝備。

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就要一口氣推翻它,不能給它恢複期。在反封建的同時,還要反對資本主義列強,隻有既反封建,又反對資本主義列強,才能完成救國救民的任務。後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的開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的失敗教訓,取得了最後勝利。太平天國的光輝業績,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