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釋謠(二)(1 / 2)

聽聞李軒歸來的傳報,王彥章等人不由欣喜,起身趕往城門迎接。

見到李軒,王彥章、敬翔領眾跪拜。齊呼“雅王千歲”!

李軒突感尷尬,拉著王彥章和敬翔往一旁低聲道:“二位,可否讓本王先去沐浴更衣,再來與眾人見麵,本王現在這副尊容,在如此多人麵前實在是很不習慣。”

王彥章連忙笑道:“聽到殿下平安歸來,我們都高興得什麼都忘記啦,這……”

“那便先請殿下隨我等回府衙歇息,沐浴更衣。”敬翔接過話道。

李軒突然沉聲道:“哦,關於本王入城一事,還是先不要宣揚,彥章啊,令手下諸人不得交談此事。”

王彥章稱是領命,李軒便隨他們回設在板渚縣衙的行軍署休息去了。

待李軒洗漱完畢,換上新衣,整人煥然一新,又回複朝氣蓬勃的雅王殿下。

進入行軍署議事大堂,諸將立即起立向李軒致敬,李軒則一一回禮,示意他們可隨意坐下,自己則坐在中間帥椅之上,環視一周,向敬翔問道:“為何不見杜泰名將軍?”

敬翔起身答道:“杜將軍負責全城城防,此刻正在巡視城牆修複工作。殿下進城之後便下令不得交談殿下回城之事,屬下還未將殿下歸城之事告知杜將軍。”

李軒點頭道:“那便讓他繼續忙去吧,先生請坐,諸位請隨意坐下,無須多禮。”見其他人還站著,他擺手示意眾人坐下,旋即又低歎一聲:“唉,還能活命坐在此處,感覺真好。”

眾人見其突發感慨,又紛紛起身,稱頌雅王命帶福興,必能化險為夷諸如等等。

李軒哈哈一笑,道:“本王再聲明一次,諸位跟隨在本王身邊,無須如此多禮,隨意些好。我們能聚在一起,共同征戰,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說大點是為了天下百姓免遭分裂戰亂之苦,早日過上安樂祥和的日子;說小點,就是為了能封官授爵,光宗耀祖。我們的目標相同,我們便是平等。隨本王身為皇族,但也與諸位無差。”

眾人聞言一怔,王彥章問道:“殿下為何突發此感慨?”

李軒眼中射出複雜的神色,突然轉題道:“此次汜水之敗,實是本王驕傲自滿,累得諸位隨我遭殃,更讓本已回歸我大唐管轄的百姓重陷賊人盤剝,此乃本王之罪。”

敬翔道:“殿下無須自責,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定數。殿下若是由此不思振作,反是不該,更是對史敬思將軍……”

李軒接過話頭道:“先生不必多說,本王全都知曉。敬思之仇本王定報,為護送本王突圍而戰死的諸位勇士之仇本王必報。先生以後若是遇本王執迷不悟,先生當可不必顧忌,直言痛罵本王亦可。從今日開始,本王若有何處不是,請諸位定要提出,才可避免再次重遭汜水之敗。”

敬翔領命,眾人紛紛稱是領命。

此時管威及郭宣匆匆步入大堂,跪拜道:“屬下未能親迎殿下回城,請殿下恕罪。”

李軒連忙起身攙起二人,笑道:“二位為我唐軍暫取守勢,抵抗敵軍,何罪隻有。兩位既是本王手下之將,又如本王的兄弟,還談什麼迎不迎的。”

眾人知這二人實際上已成李軒的親兵精銳統軍,所以對他們也特別客氣,讓他們依次坐在李軒的下首。

眾將旋又進言當下形勢,議事堂氣氛轉烈。

論至這支唐軍至今隻有堅守板渚,以大河、廣武山為依托,抵抗梁軍進攻,而滎陽、管城又複入梁軍之手。李軒說起他經過滎陽,在城中與那老漢的交談,並故意製造由老漢傳播的謠言。

李軒透過老漢,傳聞劉鄩早已向他稱臣投降,汜水一戰隻是兩人導演的劇目,讓梁軍上下以為唐軍大敗,再使唐軍神不知鬼不覺得進入虎牢,突襲偃師,順水進攻洛陽,一戰而定。

敬翔聽完點頭微頜道:“朱友孜確實是有如乃父多疑,隻要讓其聽到這個謠言,不疑神疑鬼才怪哩。”

郭宣亦道:“如此一來,朱友孜肯定匆匆從滎陽趕回虎牢,嚴守劉鄩,更直接便是將劉鄩扣押起來,或直接一刀了結。隻要劉鄩一去,虎牢之險又有何懼。虎牢一破,洛陽也就落入我軍之手。”

“對我軍更有利的情形是劉鄩被逼無奈,由流言盛傳的假投降變為真投降。那虎牢以東諸城還不紛紛獻城投降,更是以最少損失占領虎牢,為洛陽之戰保存實力。”敬翔接著道。

李軒微微錯愕,眼中露出悲痛神色道:“這劉鄩與我軍有血仇在身,我軍怎肯讓他投降?”

敬翔雙目之中似乎閃動著智慧之光,對前者微笑道:“凡事不無可能,殿下不妨暫且放下仇恨,著眼整個戰局,若有劉鄩降唐,隻會加速朱梁的滅亡。況且殿下能容下劉鄩,更顯殿下心胸之寬廣,能容天下之才,那時天下有誌之士還不紛紛投靠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