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由湊進老漢耳旁道:“不瞞老丈,其實那雅王現在安好無恙,不日將引軍再來,定不負百姓對他的期望。”
老漢一愣,看著李軒道:“我道你是非凡人吧,剛還一副不知殿下為何人的樣子,現在又一副剛和殿下見過麵的樣子。”
李軒自知言多必失,心中突然一動,計上心頭,連忙打個哈哈道:“這個天機不宜泄露,老丈可要守口如瓶,我再透露給老丈一個消息。”說完在老漢耳畔又低語幾句,聽得老漢又驚又喜,連忙追問此事當真不假。
李軒拍拍胸脯道:“老丈看我像是個唬人的樣子嗎?其實我是在為雅王殿下……嘿嘿,老丈知道的啦,切記要為我保密哦。”
老漢連連點頭稱是,讓李軒放心。
李軒見狀,道:“今日與老丈相遇,實是緣分,不過小子還有要事在身,先行告退,不叨擾老丈了。”
說完一個轉身,健步如飛,閃入人群之中。
留下老漢在原地發了會呆,自思此人談吐得體,說的話又不似哄人,嘿,今日輪到我老漢有談資了,免得被往日旁邊那兩小子笑話我老漢不知天下事,這次聽來的消息足夠他們大吃一驚。
其實李軒早知此老漢口風必定不嚴,不然就不會在不知他李軒底細的情況下便和他如此攀談,所以故意胡扯一個謊話,讓老漢去傳播。這或許是口風不嚴之人的好處,極易為他人傳播流言。
劉鄩啊劉鄩,看你這回如何收場。
李軒一日在城中閑逛,了解城中情況,一麵等待城門再次開放之時,出城往板渚方向趕去。
一路北上,卻見逃亡難民淒慘之狀,被新勝的梁軍肆意擄掠。李軒雖心中憤恨,卻因身單力薄,不能出手相助,隻能尋找機會,見有落單梁兵,祭出玄龍劍以泄憤。
夕陽斜照,晚秋的山景,已由漫山翠綠變為金黃,樹葉隨瑟瑟秋風飄落滿山,鋪就一條鬆軟金燦的山路。漫步其中,更能使人讚歎大自然的神奇,秋至夏消,一年四季景色輪番轉換。
李軒卻毫無心思欣賞這自然美景,獨自踩在鬆軟的落葉之上,孤單形影的趕路,隻要自己早一日趕到廣武,早一日重振唐軍,便能早日擊敗梁軍,統一中原,使百姓早一日脫離戰亂之苦。
一路獨行,一路自省,待李軒行至板渚城外之時,過往種種教訓已是了記於心。
見著板渚城頭上仍豎起大唐旗幟,李軒不禁發出會心一笑,希望尚在。
平定天下的征戰將從板渚重新開始!
李軒闊步走向板渚城,在城外平原上與唐軍巡邏騎兵相遇。
為首之將攔下李軒,持槍指向他問道:“來者何人,報上名來,來到此處所為何事?”
李軒理起多日未洗的頭發,撫了撫臉上的紮刺胡須,露出燦爛笑容,反問道:“認得我嗎?”
領將聞言一怔,還沒人這樣回過他的話。還在發怔,身後的士卒有人低聲道:“這不是雅王殿下嗎?”
一人發聲,立刻傳開,人人議論。
“是啊,這不正是殿下麼?”
“真的是雅王殿下啊!”
……
討論之聲愈來愈高。
領將盯著李軒看了半晌,幡然醒悟,大喜,立即收槍下馬,跪拜道:“末將馮維,不識殿下真麵目,至此失禮,望殿下恕罪。”
士卒見主將跪拜,紛紛跟著跪下,連聲“雅王千歲”。
李軒哈哈一笑,扶起馮維,道:“將軍免禮,眾將士免禮。本王現在滿身汙垢,難怪將軍認不出來。”
馮維轉身喝道:“還不趕緊回城通報,再讓出一騎與殿下。”
再轉身麵向李軒道:“請殿下與末將一同歸城。”
李軒點頭,與馮維一同策馬回城。
這馮維原來是杜泰名手下偏將,難怪對李軒印象不深,倒是他手下士卒在潼關之戰中見過李軒,反而印象深刻。
回城路上,李軒已從馮維處得知現今基本形勢。
唐軍汜水一敗之後,王彥章與敬翔退守板渚,管威的玄幽軍團本要繞道偷襲虎牢,聽聞李軒兵敗,立即趕回板渚,與王彥章等會合。唐梁兩軍在此已經交戰多次,唐軍始終堅持守城,讓梁軍多次無功而返。而近日杜泰名已經領軍抵達,更是穩守板渚,糧草補給源源從晉軍控製的大河北岸運來,使唐軍不愁糧草問題。
聽聞唐軍汜水大敗,史敬思更於此役陣亡,偃師的梁軍立即發動對迴洛的進攻。獨守此城的王之穎王之博兩兄弟邊戰邊退,撤入北邙山,在山林中紮營,與梁軍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