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說哪兒去了!”正趕上陳村長進屋招呼大家開飯,聞言說道:“開始啊,我老爹剛去世,一進家裏就感覺很空嘮,正好宋老先生能住下來,我還有個說話的伴,排解一下心情。很好啊,不就是多添一雙筷子嘛,打開始也沒拿你當外人,家裏有啥就給你吃啥唄,一直也沒拿您當外人啊。”
聽到這話,宋老人心下感慨萬千,眼圈一紅,再也忍不住,趕緊低下了頭。其實誰都知道,在農村裏,一個四口之家靠天向土地要飯吃,他們的生存是多麼的艱難,如果還無端多出一位常年病臥在床的老人需要伺候,並且還得經常不短地進城為他買藥,這事攤到誰頭上也不能一下就堅持十年啊!
武烈被深深地感動了,看看旁邊已經紅了眼圈的國發和呂凱,自己第一次生出強烈地想幫助一下兩位老人的念頭。這是怎樣的無私感情啊?也隻有在農村鄉下那些憨厚淳樸的人才可以很自然地做到這一步,這種行為被讚為活菩薩轉世也毫不為過啊。
想到這裏,武烈長出口氣,輕揉一下發酸的眼睛,笑著對大夥道:“好了,最艱難的時刻已經過去了,大家應該高興啊。”
宋老人和陳村長疑惑地看著武烈,不明所以。而國發和呂凱卻很激動,因為他們知道武老大終於肯再次施展神通出手挽救老人啦,不由在心底誠敬地宣了聲佛號。雖然他們早已身入隱心宗進行修行,但是並沒有皈依佛,所以這次幾乎是生平第一次如此心甘誠敬地宣聲佛號。
修行與皈依是不同的境界與層次,所有入門弟子都可以憑自願發心選擇,這也是隱心宗的人性化之處,同時這更是一種檢驗弟子綜合修行境界與心性的絕好方法。因為大凡修行到一定的境界,隻要根器好福緣夠的弟子都會自發皈依的,不需強求,正所謂水到渠成。
陳村長十年如一日地贍養老人並沒有希求什麼回報,所以也就沒有深究武烈的話,隻當是這個小夥子的好心安慰,見他似乎沒有進一步解釋的意思,也就沒當回事,隻是笑著邀請大夥圍坐桌旁,邊頗帶歉意地說著簡陋怠慢之類的客氣話。
見武老大終於肯出手相助了,國發哥倆很是興奮,時已中午也確實餓了,就不客氣地大嚼起來,吃得津津有味,嘴裏連連稱讚。
陳村長見幾位小客人都不見外,很是開心,連連舉筷相讓。
武烈低聲對身邊的宋老人道:“先生學習的易卜之術是哪門的?”
老人赧然道:“當時年紀小不懂事,心性未定,錯失大好機緣,現在想來真是遺憾啊,否則我也不會成了廢人,每日靠老兄弟養著我了。”言下愧疚悔恨萬分。
雖然他沒有說明,但是武烈已經明白了,曾經的宋老人確實因為年紀太小就吃多了流浪的苦頭,所以隻想伺候好盲老人,求得一個安穩的溫飽,根本就沒有上進的心思。因此當盲老人教他背口訣時,他也隻是為了想讓盲老人高興而已,並沒有真往心裏記去,現在想來當然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