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李治問案(2 / 2)

李治見他這般模樣,心中怒氣倒也消了一大半,想想此事確也怪不得他,換作旁人一樣會如此遮掩,隻是此風不可長,官員們要都似他這樣避凶就吉,以後還有誰會誠心誠意幫朝廷辦事,好歹得給他點教訓。

李治任由他“咚咚咚”連磕了十來個響頭,方沉聲道:“李熙安,你可知罪!”

李熙安顫聲道:“臣該死!該死!隻盼殿下能給臣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說著又要去磕。

李治這才慢條斯理道:“好了,起來說話!”

李熙安如蒙大赦慌忙謝過爬身起來,垂手側立靜候吩咐。

李治不去望他反看王二,“此事你說該當如何?”

王二才不會傻到去替太子爺拿主意,又不是什麼好事,出這個頭幹嘛,太子之話是不能不回,便去問李熙安,“李大人,你有何高見?”

李熙安卻無人可問,隻得戰戰兢兢道:“依卑職所見。。。依卑職所見。。。。。。”

“見”了老半天也沒個“見”法,畢竟這事牽扯太大,也不知太子爺是何想法,萬一要是“見”錯了,說不準自己這條老命就得去見閻羅王了,不由得暗罵王二不是東西,情急之下,從懷裏掏出當日在玉枕中翻出的香囊呈給李治,又言玉枕頗有份量,恐遭人耳目不好攜帶雲雲,總算是避過這個話題。

李治隻一眼便瞄到高陽閨名,狠狠地將香囊撰在手中,吩咐道:“李大人!”

李熙安忙應道:“微臣在!”

“你這就回少尹府去罷!”

李熙安一愣,應了一聲卻沒敢挪步,情知李治還有吩咐。

“人犯你自押回,隻不過此案已非你少尹府所能辦理,回到府中即時將人犯交往禦史台②審訊,你可明白?”說著將手中香囊遞回給他。

李熙安雙手接過,連聲道“這就去辦”。待要告退之際,又聽李治道:“要是禦史大夫問起緣由,你當知道如何敘說了?”

李熙安這次反應倒快,太子既令人犯移交禦史台,自是要將此事捅破,忙道:“微臣屬下前些日子巡查治安,抓獲小偷一名,據查此人係慣犯,微臣仔細訊問查獲玉枕一案,因案情特殊,微臣不敢自作主張,是故將人犯移交至禦史台,待上官定奪。”

李治頜首道:“李大人案子辦的果然仔細。”

李熙安慌忙道:“不敢!不敢!”

李治又道:“既然案情特殊,想來禦史大夫免不了會問李大人此案還有什麼人知道罷。”

“正因為案情特殊,所以誰也不知道,微臣直接就送到禦史台了!”李熙安明白了方向,說話倒利落了許多。

“太子殿子也不知道?”李治笑道。

李熙安麵不改色,穩穩當當道:“太子爺身係朝廷日理萬機,哪裏有空暇過問此事!”

李治點點頭示意他退下,突然又道:“案犯已關了數日,怎的現在才送交禦史台呢?”

李熙安愣了愣,明白這是太子爺在點醒他,思索片刻道:“隻因事關重大,微臣怕有差遲,經過仔細查訪多方確認,所以才耽擱了幾日。”

“嗯~李大人辦事仔細,大有前途!”李治這才滿意地揮揮手叫他去了。

**************************************************************************************************************************************************************************

①\t房玄齡(579~648):唐初名相,齊州臨淄人氏,名喬,字玄齡。博覽經史,工書善文,十八歲時舉進士,先後授羽騎尉、隰城尉,隋末大亂,李淵率兵入關,玄齡於渭北投李世民,一生追隨明主,善用人,不居功。太宗曾有讚語“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後人亦將其與初唐另一明相杜如晦並譽為“房謀杜斷”,視為曆代賢相之典範。有三子,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

②\t禦史台:監察機構,自秦漢以降,曆代都設此機構,掌監察之事。明、清兩代改稱都察院。元代的禦史台,與中書省、樞密院成三足鼎立之勢,權位十分顯赫。唐代禦史台首席大臣為禦史大夫,其副職則為禦史中丞二人。《舊唐書?職官誌》:“大夫、中丞之職,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朝廷。中丞為大夫之貳(副職)。凡天下之人,有稱冤而無告者,與三司訊之。凡中外百僚之事,應彈劾者,禦史言於大夫。大事則方幅奏彈之,小事則署名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