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自強迫不及待地要回家,歸心似箭。他懷著一種無比喜悅和舒暢的心情,越過塵土飛揚的農耕小道,踏上了柏油路麵平整的國道。他身上揣著三十二元錢,那是出獄時從勞改農場領到的近四年勞動所掙得的“工資”結餘。站在公路邊等了許久,他終於登上了一輛長途班車,奔向魂牽夢繞的故鄉。
汽車飛馳,隔窗望去,春天裏的南國風光,美不勝收。一路上,但見奇峰挺拔,秀水縈繞,遼闊田野,錦繡如畫。
時過午後,久違的南疆市就在眼前。長途車駛上了連接這座城市兩岸的桂江大橋。它是一九六五年建造的四車道公路大橋。從大橋上遠眺,可見兩、三百米寬的桂江彎彎曲曲,百折回腸。那平緩的江水沿著河道從上遊而來,猶如一條輕歌漫舞的碧綠綢帶穿過大橋底,直向下遊飄蕩而去。從地理位置上看,桂江恰巧穿過南疆市的中心,將這座美麗的南國之城劈成南北兩個部分。南疆市素有“一半綠蔭一半樓房”的獨特風景。一年四季,這裏綠草茵茵,鮮花盛開,樹木常綠,號稱“綠色之城”。
畢自強走出南疆市汽車站,順著那條寬闊的主幹大道,步行於人流之中。麵對眼前這座城市,他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在他的記憶中,原先的街道並不那麼寬敞,而是彎彎曲曲、幽幽靜靜的,兩旁的小店鋪多是烏黑發亮的插門板,走在腳下的是青石板路。街道兩旁的居民區大多是低矮平房,還有那每逢節假日就人頭攢動、擁擠不堪的馬路市場。時過境遷,如今這座城市的變化十分明顯。許多舊馬路衩拓寬了,原來的沙土路不見了,變成了白色的水泥路或黑色的柏油路。大街上那些往來的車輛和行人比以前多多了。原先那些低矮的平房大多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各種各樣的新商鋪有如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五花八門的招牌惹人注目。不言而喻,這座城市變得越來越生機勃勃,繁榮興旺了。
在七星路上,畢自強從一輛公交車上走下來,手裏拎著那個灰色的旅行包。他隔著車水馬龍、行人匆匆的街道,看到對麵有一間小店鋪,門旁掛著一塊“畢記自行車修理鋪”的招牌。
幾十年來,我國曾經是一個舉世聞名的“自行車王國”,因而自行車維修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行業。這份職業在人們的眼中實在微不足道,幹的不過是補車胎、修刹車、修鏈子、充氣等活計。它不僅又髒又累,收入也十分微薄。當年,在街邊擺地攤或開修車鋪,修車人賺的都是一份辛苦錢。
在這間簡陋的店鋪門前,地麵上赫然擺放著一個敞開的工具箱,橫七豎八地擱著鉗子、扳手、螺絲刀等修理工具,旁邊堆放著一些舊車胎,整個場地機油浸地,汙漬斑駁。隻見兩個身穿深藍色工裝的修車人正蹲在那兒,麵對一輛倒置在地上的自行車而忙碌著。畢自強一眼就認出了那兩個熟悉的背影:父親老畢師傅和哥哥畢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