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名落孫山 (總006節)(2 / 2)

一個星期天的下午,畢自強的父親出於對兒子的疼愛和無奈,隻好親自和這三個男孩去找胡大海,為孩子們拜師習武的事登門說情。畢自強提著兩瓶桂林“三花”酒,陳佳林懷抱兩條平裝“大前門”香煙,田誌雄拎著一網袋柑果。三個男孩歡天喜地領著老畢師傅一路前往,他們的臉上都掛著燦爛無比的笑容。就這樣,一老三少的身影出現在南國街上。

南國街是市內一條頗有商業氣息的老街道,這裏的房屋建築已有上百年的曆史了。街道的兩旁,大都是那種南方人稱之為“騎樓”(注:就是最下麵一層有寬敞走廊的一種舊式樓房)的兩層樓房。據老一代人說,這些房屋大都是百年前按“法國式房屋建築”的樣式建造的。在並排相對的樓房之間,夾著一條不太寬敞的街道。所有底層的房屋門口,不論建築物的方位如何,每家每戶的大門都是衝著街麵方向開的。街上的小店鋪很多,有百貨店、小吃店、雜貨店、修鞋店、涼茶店等,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因而這裏成為了市內最為喧鬧的主要街道之一。

不一會兒,老畢師傅和三個男孩一行四人便到了胡大海的家門口。胡家門牌是南國街36號,一個擺賣涼茶、酸嘢的店鋪。

或許是因為南方天氣炎熱、環境潮濕的關係,南方人一年四季都喜歡喝口涼茶。“酸嘢”,是南方人的一種很流行的口語稱謂,說的是用米醋醃製成的各種各樣的小食品。在胡家店鋪內木製的長形櫃台上,擺放著十幾個透明的大玻璃瓶,裏麵各自裝著酸蘿卜塊、酸木瓜片、酸豆角束、長條的酸黃瓜、整個的酸青椒……酸製品種不下十幾種呢。旁邊,擺著一排排蓋著玻璃片的涼茶杯子,裏麵裝滿了各種顏色的涼茶,有淡黑色的王老吉、羅漢果,淡黃色的生地、雷公根、菊花茶,等等。在這二十多平方米簡陋的屋子裏,還提供有幾張圓桌方木凳,供客人們歇坐小吃。七十年代,這的東西賣得便宜:玻璃杯涼茶,一分錢一杯;醃製小食品,一分錢一塊(件)在街上或“騎樓”下往來的行人,不斷有停下腳步進店裏來“幫襯”的,不過,這的顧客多以婦女和孩子們為主。店鋪的櫃台後,坐著一位手搖大葵扇的阿婆在收錢,那是胡大海的母親胡阿婆。就這麼個不起眼的涼茶、酸嘢小店,當時在名義上還是屬於街道集體所有製(聯營)的性質。

因為有老畢師傅前來的緣故,這次,那三個半拉大的男孩被胡大海十分客氣地禮讓進了家門。

胡大海,一米七二的個頭,三十六、七歲的樣子,長著一張國字臉,濃眉大眼。由於長年習武練身,他的體格顯得特別強健和結實。他是市物資回收公司收購廢品站的一名職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騎著一輛三輪車走大街穿小巷,吆喝著收一些酒瓶子和舊報紙等廢品什麼的。他的父親解放前是走南闖北的江湖鏢師,他自幼跟著父親學習南派拳腳。父親去世後,他繼續四處拜訪名師學藝,吸取眾家之長,鐵骨錚錚地練就了一身硬功夫。三十多歲了,他才得以結婚生子。代了的愛人叫陳麗梅,是街道一家福利廠的女工,夫妻倆有一個四歲的女兒,名叫胡小靜。

老畢師傅和三個男孩子跟著胡大海走進店鋪的後門。店鋪上麵二樓那兩間房子,就是胡大海一家人的住所。眼前,是比較寬敞的一塊空地圍成的家庭式後院。院子裏,四處靠牆壁的地方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瓦缸,它們都是用來醃製小食品的。院子深處,有一處別開生麵的景色:一個用木樁和竹竿搭建成的涼棚,上麵爬滿了漆黑色的葡萄老藤和那青青的葡萄葉子。涼棚下,是一張圓石桌,周圍侍候著四個圓柱般的石凳。

胡大海招呼著老畢師傅坐下後,拿了五、六個小瓷杯擺在石桌上,又沏了一壺綠茶,讓登門的這些客人喝了解渴。胡大海和老畢師傅在涼棚下的石凳上相對而坐,開始談論著三個孩子想拜師學武的事情。離此不遠處,三個男孩猶如三個小木樁似的並排站在一旁,他們的兩隻小手卻停不下來,各自不時地捋頭發、扳手指、卷衣角,彼此之間眨巴著眼晴交流著各自的心思,心急如焚地等待著兩個大人洽談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