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畢自強曾練武學藝的事,這可有些來曆。
七十年代初,每隔一段時間的周末,南疆市機械廠的職工們都能看上一次電影。在廠裏籃球場上看不花錢的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裏人們在生活中最快樂的文化享受了。
還沒等到的太陽落山,七、八歲的畢自強早早就扛著小板凳衝出家門,和一些小夥伴們屁顛屁顛地來到籃球場上擺好一長串小板凳,霸占了“有利地形”。那時,隻有《南征北戰》、《地道戰》、《地雷戰》、《平原遊擊隊》等幾部影片是允許長年累月放映的。
鐵杆影迷畢自強一直是那些影片的忠實觀眾。盡管每部影片都已經看過N遍了,甚至有些大段台詞都能倒背如流了,但他仍然逢場必到,從不漏過。每當放映機把影像投射向那橫掛在半空中的白色銀幕時,他和那些半拉大的孩子們便歡呼雀躍起來。也許是因為對這些電影太熟悉了的緣故,在影片放映過程中,他總是和一大群男孩們在放映場外奔來跑去,到處打鬧、嬉戲、衝殺,到了電影中開始有激烈的戰鬥場麵時,才會吸引他們的眼球和耳朵,讓他們終於安靜地坐下來。畢自強和那些男孩們,正是在這幾部國產戰鬥故事片的影響下不斷成長起來,從而在他們的內心深處烙下了革命英雄主義的情結。
上小學時,畢自強與同班同學陳佳林、田誌雄玩得最好,這三個小家夥都屬於那種生性頑皮、不服管教的小祖宗。他們平時隻要湊在一塊就無端地惹事生非,弄出不少麻煩。有時實在是百無聊賴了,他們就去用石塊砸別人家的玻璃窗聽清脆,用自製的彈弓比賽誰先把高掛著的路燈打碎,為摸幾個鳥蛋不要小命地爬上高高的桉樹頂,偷著到學校附近的池塘裏遊泳、摸魚,簡直沒有他們不敢去幹的事情。每當畢自強領頭去和別人打完架後,總是抱著被扯爛的小書包,一副鼻青臉腫的樣子回家。自然,他還少不了挨父親一頓狠揍,說不準晚上還得餓肚子呢。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畢自強就與陳佳林、田誌雄三人就建立了相當深厚的感情,三人如兄如弟,形影不離。他們在學校裏也少不了一些惡搞和闖禍,給年輕的女班主任惹出了許多讓人頭痛不止的事情。不過。畢自強腦瓜子聰明、理解能力強,讀書不太用功,但學習成績還算不錯。陳佳林、田誌雄兩人的作業幾乎全是照抄他的,有時幹脆還由畢自強直接代筆。這三個小家夥也有一項最為愉快的課外活動,就是在放學後步行十幾分鍾,到北寧街上一家叫“連環畫之家”的租借店去看小人書。
這家小人書租借店,有兩間各十幾平方米相通的屋子。在店門口,通常放著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店主人就坐在那兒。他背後的牆壁上掛著一張很大的紙板,那上麵都是介紹最近新出版或者內容火爆吸引眼球的連環畫書。隻要給店主人一分錢,他就會拿來你指定要看的那本小人書。店內的布置很簡陋,四麵牆壁上張貼著各種花花綠綠的連環畫封麵,每個封麵有巴掌那麼大,你挨我擠地在牆壁上排著一行行隊伍,讓人瞧著不禁眼花潦亂。靠牆的周邊都固定著沒靠背的長條木凳,屋中央到處擺放著小板凳。有時候,來看書的人太多了,屋裏擠得連站腳的地方也沒有了,還可以拎著小板凳到臨街的店外麵,在店主人視線範圍之內看書。平時來店裏看連環畫的,大多是一些街道上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年人和中學生。每天放學後,特別是星期天,小學生便成了租借店裏看小人書的“主力軍”。
畢自強、陳佳林、田誌雄都是家境貧寒的孩子。為了看連環畫,他們往往靠撿紙皮、收集破銅爛鐵,換來一角幾分錢,然後一起共同分享著連環畫給他們帶來的那份簡單的快樂。口袋裏沒錢的時候,他們也常常不嫌路遠地跑來店裏逛一逛,尋找著看書人身邊的空座位,好去挨著“蹭”看幾眼別人手上的連環畫。唉,真是可憐了這一代人的童年。
畢自強最喜歡看的是《三國演義》、《水滸》、《嶽飛傳》、《楊家將》這類小人書了。他崇尚那些名揚四海的英雄人物,而他們身上那種耿直豪爽、嫉惡如仇、不倔不撓的性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少的畢自強。他心中期待著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為一個武藝高強的人物。
一九七四年,十二歲的畢自強讀小學四年級。他神不知鬼不覺地探聽到,市裏南國街上有一個習武之人叫胡大海。有一天,他找來陳佳林和田誌雄暗地裏商量著要去拜師習武。最後,在畢自強的帶領下,三個男孩不知天高地厚地結伴而莽撞地闖入胡家。不料他們剛說完來意,便被胡大海吹胡子、瞪眼睛地驅趕了出來。但他們並不死心,在門外待了一會兒,又壯著膽子走進來,死磨硬泡地把好話說了一籮筐,硬是賴在人家裏不肯走。可胡大海不吃這一套,揮動著長掃帚嚇唬著他們,最後還是把這三個男孩來了個掃地出門。沒有辦法,他們隻好唉聲歎氣地拖拉著小書包離開了胡大海家。回去的路上,他們三人還在討論著有沒有什麼別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