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軍隊 相關(3 / 3)

世族門閥的衰落與甲騎具裝的衰落之間也並無直接的關係。魏晉南北朝甲騎具裝的成員與歐洲中古時期的重騎兵不同,並不僅僅是貴族、騎士,其中多是部落成員或隸屬於國家的兵戶又稱營戶、軍戶、士家,以及均田農民。十六國時期,各國軍隊的基本兵力多是少數民族的部族兵,在基本兵力中又以其統治者本民族的部族兵為骨幹和主體。甲騎具裝主要就出自這些部族兵。如前趙帝匈奴人劉曜,“召公卿以下子弟有勇幹者為親禦郎,被甲乘鎧馬,動止自隨,以充折衝之任”(43)。北魏前期的軍隊仍主要是部落兵,軍隊成員主要來源於鮮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漢族人一般不服兵役,隻是“服勤農桑,以供軍國”(44)。後來逐漸用漢人充當地方軍性質的州兵,孝文帝改製後在漢人中實行征兵製,中原各州的州兵基本上都是征集而來。但漢人主要是當步兵,很少當騎兵。東魏、北齊的主要兵源仍是鮮卑人,另外也在漢人中大量征兵,北齊時,還曾大量募兵。西魏、北周實行府兵製,其軍隊成員起初多為鮮卑人,後來增加了關隴豪強的部曲私兵和部分鄉兵,再後來又增加了大量均田農民。東晉的主要兵源是世兵和募兵,另外還有少量征兵。南朝各王朝的主要兵源是募兵,其次是出自軍戶的世兵,另外也大量征兵。

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數軍隊仍是屬於政府的官兵,雖然西魏時曾大量收編豪強地主的部曲和部分鄉兵,但總的來看,屬於世族門閥的部曲私兵隻是少數,而且世族門閥的私兵中多是步兵,騎兵較少。

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甲騎具裝的成員既不像歐洲中古時期的重裝騎兵那樣都是貴族、騎士,也不是像一些學者認為的那樣以屬於世族門閥的部曲私兵為主,而是以平民身分的部落成員或隸屬於國家的兵戶或均田農民為主。所以門閥士族的衰落並不會帶來甲騎具裝的衰落。將甲騎具裝的衰落與世族門閥的衰落相聯係,似是套用了歐洲貴族的衰落與重裝騎兵衰落之間的關係不免有以歐洲曆史簡單地套中國曆史之嫌。

甲騎具裝的衰落顯然另有原因,

即前文所述隨著戰爭實踐的發展,逐漸發現了甲騎具裝的一些重大缺陷——主要是機動性差,以及殺傷兵器的發展和北方少數民族尤其是突厥輕騎兵的影響

注釋:

(1)見《中國軍事史》第4卷《兵法》,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113頁,《中國古代軍事三百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576頁等。

(2)見《外國著名戰爭戰役》,上,知識出版社1981年版,第14頁;《外國著名戰爭戰役》(中),知識出版社1982年版,第415頁,楊泓《中國古兵器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71頁圖62《波斯杜拉。尤羅波斯鎧馬騎士雕象》,沈福偉:《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圖版《波斯古畫中的騎士、具裝與龍》;(美)T。N。杜普伊:《武器和戰爭的演變》,軍事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69,72頁

(3)突厥騎兵絕大多數是輕騎兵,詳見本文第三節。柔然騎兵以重騎兵為主。《魏書》卷二《太祖紀》載,天興五年正月“辛卯,蠕蠕社侖遣騎救素古延等,和突逆擊,破之於山南河曲,獲鎧馬二千餘匹”。

(4)《孫子兵法。勢篇》

(5)前引《武器和戰爭的演變》第51頁

(6)[英],J。F。C。富勒,《西洋世界軍事史》第一冊,戰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頁

(7)《隋書》卷四八《楊素傳》

(8)《隋書》卷八《禮儀誌三》載,大業七年(611年),隋煬帝進攻高麗時,隋軍的騎兵都是甲騎具裝,每軍有騎兵四團,其”第一團,皆青絲連明光甲,鐵具裝”,”第二團,絳絲連朱犀甲,獸文具裝”,”第三團,白絲連明光甲,鐵具裝”,”第四團,烏絲連玄犀甲,獸文具裝”《考古》1977年第5期《安徽六安東三十鋪隋畫像磚墓》亦載,安徽六安東三十鋪隋畫像磚墓出土一甲騎具裝正與步兵戰鬥的畫像磚。

(9)前引《武器和戰爭的演變》,第87頁

(10)《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二,《舊唐書》卷一九四下《突厥傳》下

(11)突厥騎兵絕大多數是輕騎兵,詳見本文第三節

(12)《通典》卷一五四引《李靖兵法》

(13)見《中國石窟#麥積山石窟》,文物出版社、[日]平凡社1987年版,圖163,176

(14)《資治通鑒》卷一九二,貞觀四年正月、二月

(15)《資治通鑒》卷一九二,武德九年九月

(16)《資治通鑒》卷一**,武德四年五月己未

(17)《資治通鑒》卷一**,武德四年五月

(18)《梁書》卷三九《羊侃傳》,“所用弓至十餘石。”《南史》卷六三《羊侃傳》,”所用弓至二十石,馬上用六石弓。”馬弓為6石,步弓似以10餘石為是。

(19)《宋書》卷一《武帝紀》上

(20)《北史》卷二八《源賀傳》載,北魏時,源賀曾建議,在漠南築城,以防禦北方遊牧民族“城置萬人,給強弩十二床”,”弩一床給牛六頭”

(21)《通典》卷一六ο

(22)《舊唐書》卷一五二《王棲曜傳》

(23)見《太白陰經》卷四《戰具》

(24)[蘇]吉謝列夫,《南西伯利亞古代史》漢譯本下冊,新疆社會科學院內部刊行,第95頁。轉引自薛宗正《突厥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748頁

(25)見《太白陰經》卷四《戰具》

(26)見《通典》卷一四八引《李靖兵法》

(27)見《唐六典》卷一六《衛尉宗正寺武庫令》

(28)見《中國軍事史》第一卷《兵器》,解放軍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7頁

(29)見《太白陰經》卷四《戰具》

(30)前引《突厥史》,第749頁

(31)見前引《武器和戰爭的演變》,第103—107頁

(32)《宋書》卷七七《柳元景傳》

(33)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圖8—17—1

(34)林幹,《突厥史》附耿世民譯《突厥文碑銘譯文》,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263頁

(35)《中國新疆古代藝術》,第276,277頁

(36)[蘇]伯恩斯坦,《六至八世紀鄂爾渾葉尼塞突厥社會經濟製度》。轉引自薛宗正《突厥史》第747頁

(37)穆舜英主編《中國新疆古代藝術》,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1984年版,圖168

(38)同上書,圖

(39)《中國新疆古代藝術》,圖

(40)《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41)見《舊唐書》卷一《高祖本紀》

(42)《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一

(43)《晉書》卷一ο三《劉曜載記》

(44)《魏書》卷二八《劉潔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