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不光甲午之戰有,實際這種事從來不斷絕。“精致的利己者”向有根源,有知識無良知的野蠻人也始終代代相傳。如果,一旦有難,還能指望這些人上陣扶危救困嗎?
我隻能說,這類人對中國曆史發展唯一的貢獻,就是不斷讓曆史表現出病態的精彩。
……………………………………………………
能稱英雄的畢竟是少數人,是時代的精華。人人都考100分,多數是出的題不夠難。
所以英雄難做,做英雄難。自古英雄多淒涼,這是事實。
在劉永福做出進山決定的第二天,消息傳來:台南府北部最後一道屏障曾文溪失守!這肯定是促使劉永福改變主意的重要原因。
最後時刻,如同“德高者”所百年來“痛惜不已”的,是劉永福“意誌不堅決”,放棄了進山的選擇,而決定冒死內渡。
僥幸躲過日軍的嚴密封鎖搜捕,回到大陸以後,劉永福卻躲不過皇家的追究,問罪處罰。“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十一月癸醜(1896年1月1日),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開缺回籍。以前福建台灣鎮總兵萬國本為廣東南澳鎮總兵官。”[ 《清實錄》]劉永福被免去總兵職務,打發回家了。接替他的,正是戰前從台灣逃回的台灣鎮總兵萬國本。大清皇家辦事,讓人何其無語。
還好,要是日本人索要的話,大清為了“中日友好的大局”,會不會將劉永福引渡給日本人?
直到的4 年之後,1899年11月29日,劉永福又被任命為總兵,“光緒二十五年己亥,十月辛醜。以前廣東南澳鎮總兵劉永福為河南南陽鎮總兵官。”為啥又想起這位老將來了呢?
史料中未講。但是,記載卻明明顯示:自甲午後,除了忙著裁汰勇營,官兵就一直忙著剿滅各地大大小小的流匪,卻越剿越多,史料中皇上處理的這類奏折的記錄越來越稠密,此前一天的28日,皇上又擔心啦,地方上竟然鬧起了大刀會、紅拳會等民間組織,“十月,庚子。諭軍機大臣等,近聞山東地方有大刀會、紅拳會,各種名目,多係不逞之徒,藉鬧教為名,結黨橫行,欺壓良善。地方文武彈壓緝捕俱不得力……”[ 《清實錄》]
實際上,對大清王朝的挑戰又來了,我們都知道,中國大地上正醞釀著一場巨變。
……………………………………………………
劉永福乘英國商船離開的第二天,10月20日,日本吉野、浪速、大和、秋津洲四艦進入安平港內,發現炮台並不發炮還擊。21日淩晨1時,台南東門外教堂的英國傳教士巴克雷等,至二層行村日軍第二師團前哨報信:劉永福已經離台。同時,沿海岸前進的右翼支隊派人送來海軍所得的消息,也證實了巴克雷等的報告。
本來日軍還在研究和準備,決定23日發動總攻,這下省了。
乃木希典把一大堆計劃圖表卷起來,命令前衛司令官山口素臣提前占領台南。
21日黎明,山口率隊自二層行村附近的宿營地出發,從小南門進入台南府城。
台南陷落。
全台陷落。
存在了一百四十九天,抗爭了一百四十九天的台灣民主國,終告滅亡。
大清王朝早就忙於裁撤倉促動員起來的數量龐大的勇營,無暇顧及而由台灣孤身延續的中日甲午之戰,終於落下了帷幕。
……………………………………………………
台灣,隔一道海峽,孤懸東南。
直到近代,大清王朝在外敵四麵入侵的情況下,才發現台灣的重要地位和價值,意識到“台灣穩,則東南安”這個至理。
然而,首任巡撫劉銘傳建設台灣的宏大計劃剛剛實施十年,一切剛剛起步,便被日本人打斷。大清雖然先後擊退過英法日各國的侵略行動,但全國的國防上馳怠,台灣又有什麼建樹?有事幾乎主要靠內地,無事則少有人籌劃,台灣沒有建立起相當強固的防禦。
實際上,是沒有建立起能夠充分自給、獨立支撐的防禦。
到甲午戰敗,台灣被迫割讓。
台灣陷入了五十年的被異族統治的亡國奴地位。
日本這個年輕暴發戶的輕易得手,更刺激了列強的巧取豪奪,這使得中國版圖進一步陷入被瓜分的境地。
從長遠看,這還使得日本在中國東南沿海打下一個巨大的基地,直接窺視中國軟腹部。後來的侵華戰爭,相當一部分軍隊、物資是從台灣轉運的。
但台灣失敗了嗎?抗爭停止了嗎?
……………………………………………………
實際上,日本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終於實現了據有台灣這個長期以來的夢想。
為了台灣,日本先後動員了5萬多人,死傷無數,至今說者不一。據有關研究結果,侵台之役中,“日軍所公布陣亡的人數為 4806 人,其中戰死者僅占 164 人,其餘的 4642 人皆為因病而死亡的,除此之外更有 21748 人送回日本就醫,留在台灣醫院的亦有 5246 人。”[ 井出季和太 《日據下之台政——卷一》]
況且就是這個“公布的數字”,也有相當大的水分在裏邊。日軍的戰報,向來有縮小己方損失,誇大敵人損失的優良傳統。
10月27日,興衝衝的樺山資紀發布告示聲稱:“台灣全島已全部平定。”11月18日,樺山又正式向參謀本部報告“台灣全島平定”。
但是,他高興得未免太早了。
日本軍隊雖然占領了整個台灣,但是從台灣各族人民中興起的反抗鬥爭仍然接連不斷。領導群眾起義的著名人物在最初幾年間就先後有林大北、陳秋菊、柯鐵、簡大獅、詹阿瑞等人。
不過,這些起義鬥爭全部被殘酷鎮壓下去,而且使用的是無差別燒光殺光的恐怖罪惡手段。從 1895 年的5 月 26 日至翌年 3 月,據日人估數,抗日軍死亡的人數大約 7 萬 8 千餘名,這和日軍戰死的人數簡直有天壤之別 ,就可以知道日軍在鎮壓抗日軍中普遍存在的屠殺虐殺行為。[ 據《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初期之研究(1895-1906)》]
日本人不得不采取更為殘暴的手段,始終無法建立什麼與內地相同的製度,也就是說,無法完全將台灣同化和納入日本社會,雖然李登輝、呂秀蓮之流十分想念和涕零日本的奴役。這都源於台灣人民的不斷起義、反抗,反對侵略者的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
日本人自己也予以承認,“第一次中日戰爭(注:即甲午中日戰爭)後,日本政府在台灣麵臨著漢族的強力反抗,就不得不首先確保自己的軍事警察的統治。最初實施軍政,憑借軍隊的力量執行一切政務,同時對反叛軍隊進行討伐,但這並沒有獲得成功”。在1898年後“完成了特殊的警察製度,台灣才告‘平定’”。在所謂“特殊的警察製度”下,“和人民直接接觸的官吏隻有警官”,同時還實行“保甲製度”這種“利用居民連坐負責來維持治安的封建辦法”。[ 小山宏健《日本帝國主義史》]
這還沒有提,日本人一直努力實施的“奴化”和“日化”教育。
實際上,這種研究結論,還在遮掩著一個事實:第二任總督兒玉源太郎的“警察製度”和“保甲製度”的創意,仍然無法消除起義的火種。不時燃起的大火,迫使日本至少兩次從國內調集正規軍師團,前來鎮壓。
到第三任總督、“瘋子”乃木希典都有些灰心喪氣,竟然建議幹脆以一個和適的價格把台灣倒手賣掉算了。
……………………………………………………
五十年的苦難,印記在中國身上的恥辱。
但有這些抗爭者在,足以為後世引為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