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一筆後患無窮的交易(2 / 3)

所以,我們應該能理解李鴻章處在看似輕鬆、實為辭銳氣絀的困境。

無論他怎樣努力,日本已毫無後顧之憂,“堅決對中國一步不讓”。

歐洲巨獸麵前乖巧的獅子狗,轉頭回到亞洲儼然又成了獅子。同樣崇尚龍文化,連頭兒都爭“皇”的稱號和“天子”名份,數千年來終於壓過中國一頭,日本確實是贏得酣暢淋漓。現在它要在大清的賠款上爭回自己國家的榮譽和尊嚴,對中國的確是“一步不讓”。

……………………………………………………

20日下午2時半,李鴻章與林董在總理衙門開談。

任你如何說,日本對贖遼費一文不減。

李鴻章25日的一道奏折中,說到其中的原委——三千萬兩的價碼是早已由他國議定的,處於此等地位的大清根本沒有發言權,“此時再以減少相商,三國必不肯協從,日本更無所畏忌,殊於朝交國體有礙。”他猜得一分不差。

“且恐耽延日久,另生枝節。……臣仰蒙特簡,際此財力艱難,原冀爭回一分即有一分之益,乃徒勞唇舌,無補纖毫,瞻顧彷徨,莫名憤疾。”他猜得也十分準確。

日本巴不得大清不答應呢。

那樣破壞談判的就是大清。

狡詐的日本人再使出什麼招數也未可知,交還遼東半島的事,難保不會有其它的變故。

無可奈何,皇上允準,雙方於11月8日下午在北京簽訂了《遼南條約》。

主要是:日本國將中國讓與日本國管理之奉天省南邊地方,在日本國軍隊全部撤回之時,連同該地方內所有堡壘、軍器工廠及一切屬公物件,永遠交還中國;中國迨於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即明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六日,將庫平銀三千萬兩交與日本國政府,作為交還奉天省南邊地方的酬報;中國將所定酬款之日起三個月以內,日本國軍隊從該交還地方一律撤回。

11月29日,雙方在總理衙門完成了換約手續。

根據《遼南條約》,中國於11月30日收回海城、鳳凰城、岫岩,12月10日收回複州,21日收回旅順,24、25兩日收回金州、大連灣。

被日本侵占的遼東領土就是以這樣的方式收回了。

……………………………………………………

贖還遼南,創造了中國曆史上屈辱等級更上一級的記錄。

在沙俄一手導演的“三國幹涉還遼”鬧劇中,中國始終處於受人擺布,宰割的地位。

輸家隻有一個——大清。

借列強的力量來幹預,無異於“前門拒一虎,後門進三狼”。人家完全是出於自身的利益來考慮,而且是為了謀求新的好處才出手相助的。所以,接下來,列強該上門來收取“好處費”了。

此後不久,俄國便順理成章地以加強對東北的保護為“紅利”,獲得了在東北修築鐵路的權利,並從大清手裏租借了旅順港。俄國太平洋艦隊終於如願以償地,擁有了一處不凍港。

德國則在更後一些的1897年11月,借一個“巨野教案”事件,武力強占了離巨野千裏之遠的膠州灣,然後從大清手裏拿到了“租借合同”——《膠澳租界條約》。

兩麵三刀的法國雖然一直跟著俄國跑,沒單獨說出什麼硬話,甚至私下裏還“唱白臉”,跟日本道了一些頗有幾分苦衷的話,但也借著促成“還遼”有功的名義,積極爭取包攬中國南方各省的貿易、築路和采礦權。

騎牆的英國人,則左右逢源。因為大清在重建海軍上有求於己,同樣拿到了從日本人那裏沒拿到的東西。1898年,更名為“複濟”的“康濟”艦從日軍手中接收回威海港,威海衛隨後便升起大英帝國國旗,成了英國的租界。

“二十四年五月,英租威海衛……北洋大臣派員收回,英使竇納樂遂請租借。政府派慶親王奕劻、尚書廖壽恒與立約,文雲 :‘以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十英裏之地租與英國,威海衛城牆以內仍由中國自行管理。又所租於英國之水麵,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並另備照會,謂‘中國重整海軍,船舶可泊港內,請英人代為訓練’”。[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