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掙紮到此為止。日本雖然貪得無厭,但也隻好在三國給予“相信”以及“確信”的數字上取其最高者了事。
在取得三國做出的中國必會交出三千萬兩贖金的“擔保”後,日本於10月7日正式答複三國政府:日本決定“將補償金額減至三千萬兩”,並“自中國將上述賠款三千萬兩全部交付完畢之日起,三個月以內實行撤兵”。
曆史上一筆著名的買賣就算是做成了。
……………………………………………………
10月14日,李鴻章再次被任命為全權大臣,與日本新派駐華公使林董談判還遼事宜。
不知道這個結果,在他的預料之中,還是出乎意料。
不,應該是在他的預料之中。這是他期待中的,也是為之努力的。雖然這個結果出現的晚了一些,但終於還是出現了。
連沒打算幫助大清,隻是保持一邊看熱鬧的姿態的英國政治老手們也認為:本來,對那些始終對《馬關條約》的出台過程予以關注的人來說,顯而易見,中國(戰敗國)特使這一身份將身為特使的人處於一個完全受辱的地位,而最後得到的結果必定是災難性的。不過,依據李鴻章對俄國將會出麵幹涉這一結果的認識,我們再回顧此次談判,我們就會發現李鴻章所具備的那種堅強的品格和幽默的個性,對於良好局麵的形成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就是說,由於李鴻章預料到了這個結果(英國人強調他本人也沒有否認),所以他能夠在是否割讓領土上放下心之後,就將目標設置在一個能將敵對狀態結束,同時還可以將日本所要求的賠款數量盡量減少的預期上。在這一方麵,他再次獲得成功。
英國人的觀察和分析,觀點與我們不一定一致,但也為我們認識李鴻章的馬關談判打開了一個新的側麵。[據 布蘭德《李鴻章傳》]
這其實是極有可能的。如果再回想前邊身為德國人的中國雇員德璀琳被李鴻章任命為對日談判的特使,並毫無懸念地遭到了日本的拒絕(而德國人認為這是羞辱),事情就更接近這個答案了。也許在李鴻章的安排中,這本來就是聯合能聯合的國家采取行動,將日本的勝利果實予以剝奪的第一步。
甚至於,包括英國部分學者在內的一些人,還進一步認為:李鴻章有一個更長遠的設計——遼東這塊肥地遲早會引起日俄之間的爭鬥,直到戰爭。那將是中國完全收回遼東權益的重要時機。
我相信這有極大的可能。因為果然,十年後日俄戰爭爆發。隻是可惜的是,本來被料定不是俄國對手的日本戰勝了,而大清在這場戰爭中無所作為,最終不但一無所獲,還讓遼東土地得而複失。李鴻章的設計,在他去世之後均付諸東流。
在日本,一大幫李鴻章的粉絲,還有學者普遍認為,“三國幹涉還遼”的勝利者是李鴻章,他用過人的膽識和機敏,遊刃於各國之間,激化列強與日本的矛盾,把身陷險境的大清從被分割的事態中解脫出來。
李鴻章赴日談判前就向朝廷提議,清國必須聯合美、英、法、德、俄、意等列強幹涉和談,向貪婪的日本施加壓力。朝廷動用了所有外交運作手段,不惜引狼入室也要保住清國的國土利益。最終,日本中了李中堂的設計。
李鴻章將日本推入了險惡危機,趁勢把失去的領土贖了回去,借列強勢力孤注一擲保住了大陸版圖,其卓識在伊藤之上,其遠見在陸奧之先。
日本人還由此相信,還遼的談判,其實是他在《馬關條約》簽字之時就已準備好了的。
甚至有人還不知從哪兒得到的信息,說李鴻章在離開簽約的會場時,眼中閃過了一絲笑意!
……………………………………………………
但他們哪知道,8月28日,光緒皇帝召見李鴻章,竟相當冷淡,讓這位老臣膝行入殿,甚至痛責他沒有盡到責任,賠款太多,割讓台灣則大失民心。[ 布蘭德《李鴻章傳》]很不厚道的大清皇家似乎忘了,這些條款均非李鴻章自作主張。
朝中還有人在指責和攻擊,一幫人窮追不舍,要求結束李鴻章的政治生涯——免官治罪。不殺他就算不錯了。
幸好,太後對這位老臣給予了保護。還有那位經常與老大人作對的帝師——翁老師,在這樣的關鍵時候,竟然出麵力挺了李大人。
因為隻有他能深刻理解到老李的艱難。在他的日記中,曾記下如下反映國難當頭、萬事凋敝,還有老李在戰鬥的文字:
連續幾天沒有奏折,電報也稀少,隻有李相(鴻章)頻頻來電,全是議和中被要挾的條款,讓人不願記、不忍記。“數日無封奏,而電亦稀,惟李相頻來電,皆議和要挾之款,不欲記,不忍記也。”
他在國內猶是“不欲記,不忍記”,在外麵談判的人,又該是何等的“不欲談,不忍談”,加上“不易談”,而又“不得不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