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對中國一步不讓(2 / 3)

然後是進一步安撫民眾,說明“伸帝國榮光、布國威於四方”的第一次嚐試,目的已經基本達到——“且清國依媾和條約之訂結,以致渝盟之悔,使我交戰之理由及目的,炳然於天下。今顧大局,以寬宏處事,亦於帝國之光榮及威嚴無所毀損。”“朕乃容納友邦之忠言,命朕之政府以此意照複三國政府。”並“特命政府與清國政府商訂”“關於交還半島壤地之一切措置”。

最後,總結這樣決定的好處——“今媾和條約既經批準交換,兩國和親複舊,局外之國亦斯加交誼之厚。”並殷切希望“百僚臣庶其善體朕意,深察時局之大勢,慎微戒漸,勿誤邦家之大計。朕有厚望焉!”[ 《東亞關係特種條約彙纂》,王芸生《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雖然是謊話連篇,又是在列強的逼迫下的決定,但人家該說得官冕堂皇的,該說得高尚正義的,一樣也沒落下,讀來竟也是不怒不激、不怨不艾,絲毫沒落下風。相比起光緒那道“軟鼻涕式”的告示,真不是一般水平。

……………………………………………………

以俄國為核心的三國聯合幹涉,暫時告一段落。

但日本人不會忘記,“對俄德法三國完全讓步,但對中國一步不讓”。

到了該實行的時候了。具體方法就是——要錢。

按日本此前提出的,中國必須以相當款項作為放棄領土之報酬。

在價碼問題上,俄德法三國又同日本進行了長時期討價還價。

列強倒是有耐心陪著日本人玩。而日本人則立刻變得象精明的商人,或者說象當初伊藤他們到英國,到處打聽哪兒有船賣,找到了就一角一毫地討價還價,被英國人埋汰“如同沙灘上做小買賣式的”,那個樣子。

不,當初伊藤買船的事,是值得敬佩的。日本就是憑著這股精神,勝過了大清。

或者說,陸奧也值得敬佩。為了日本的利益,認真細致地摸底細,開價碼,作為敵人,值得尊重。

而日本人一旦發現自己還是弱者,立刻便舍得陪上一張笑臉,這個特性卻值得記住。

麵對強者無可奈何,還要受人家的奚落,被人家戲弄,也不怎麼在乎。

據說陸奧宗光想摸三國的底,在同三國公使會見時,用試探的口氣問:“按閣下等估計,清國能付出多少賠款?”

俄國公使希特羅渥便指指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很不正經地戲謔道:“前些天,德國公使閣下曾在做夢的時候夢見了,據說大清出一千萬兩至一千五百萬兩。”

陸奧嘿嘿兩聲說:“如有買主願買遼東半島,便賣給出最高價格者。”明明是明火執杖搶劫綁票的,卻完全又是一副買賣人的樣子了。

希特羅渥忽地又正經起來:“遼東半島土地貧瘠,恐無支付巨額代價者。”

哥特斯米德卻沉思了,以德國特有的認真,板正地說道:“遼東從戰略上來講,價值是無法估算的。”

這話,充滿了挑撥的味道。德國公使不忘初衷,遼東問題說到底是日俄之間的事,矛盾越大越好。

德國公使的話,也撩撥著日本人被煎熬的心。

……………………………………………………

當然,日本是不會放棄向中國敲詐巨額贖金的機會的。

6月4日,日本召開內閣會議討論歸還遼東半島問題。本來手指縫裏溜銀子無比心疼,咬牙準備向大清要一億兩庫平銀贖金作為補償。後來又感覺,如果真的索取一億兩,未免過於出格,三國恐怕也難同意,還得被奚落(要不說西德二郎的歪主意簡直就是沒腦子)。所以,不得不又決定將贖金減半,要庫平銀五千萬兩。

這個數目報過去,還是被俄國人戲弄了一回。

7月31日,俄國外交大臣羅拔諾夫通知西德二郎:俄國政府認為“此次所提之金額,未免過於龐大”。

而且,羅拔諾夫依然似開玩笑似認真,說了一句很有深意、很需要掂量的話:“在那個地區,讓俄國長時間地保持海軍和陸軍,耗費太大了。”

日本人當然明白什麼意思。這種話很耳熟,類似的話,不久前伊藤、陸奧就一再對大清使團說過。

一向嚴肅有餘的德國人則板正地向日本詢問:“五千萬兩白銀是否最終的要求,沒有任何減少的餘地?”

8月9日,西德二郎又跑去見羅拔諾夫,進一步探聽俄國對贖金數額的意見,得到的回答是:上次建議中總額的一半(二千五百萬兩白銀)是合理的。”

日本政府抱定多爭一兩便得一兩的主意,繼續爭辯,聲稱:“日本政府相信,此次所提賠款之金額並非過多。”

俄、德、法三國政府經過協商後,再次命令各自駐日公使共同行動,於9月11日到日本外務省遞交備忘錄。這次確實是打算不再費話了,已經不容辯駁地直接替日本人決定了,“三國政府相信,日本帝國政府願意減少已經確定的交還遼東半島的金額,確信日本所要求的此項賠款應不超過三千萬兩白銀。”並要求日本政府“確定一個準確的盡早撤兵的日期,並能在上述三千萬兩白銀交付後立即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