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十分愜意日本這隻欺負人的狗,被別的猛犬給欺負了。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小日本們,伊藤和陸奧們,隻知道處處設下機關,中國有句古話叫“巧者造物之所忌”,可能他們沒學到。“機械萬端,反而自及”,現在嚐到這個滋味了。
日本到現在才真正看清:列強,有的是坐等日本不顧艱險把果子摘了來,之後再來分贓。有的是看著日本表演,尋找出手的時機和理由。
我估計,日本人剛剛因戰勝大清而建立起的“邁入列強行列、成為世界體係優等生”的自信心會在瞬間崩塌。
外務次官林董終於聽懂了三國公使的勸說和警告,有些驚慌地問:“如暫時占據半島,至賠款交付時為止,也要抗議嗎?”[ 《德國幹涉還遼文件》,《中日戰爭》]
對大清象毒蛇一樣凶狠、豺狼一樣陰險的陸奧外相,接到林董的報告以後,立刻慌了,著急地複電詢問三國公使的“臉色如何”、“口氣怎樣”了。“一、三國公使所提出之備忘錄是否同文?二、三國公使之熱心程度是否相同?對其言語及麵部表情,貴官有何感受?三、德國公使再三請求會麵而又拖延日期,是否因與法、俄兩公使之間有何磋商不妥之事?四、日本政府如不接受三國政府之勸告,是否有立即開始進行武力幹涉之跡象?”[ 《日本外交文書》]
至於最重要的武力動向,那還用說嗎?
精於情報刺探的日本人很快就得到幾項簡明的情報(別人是不怕他們知道,就怕他們不知道):俄國為了應付萬一的事變,正向遠東邊境派遣了一支二萬九千五百人的軍隊。海參崴已被宣布為“臨戰區”,黑龍江北岸一帶也正在進行戰爭準備,僑居海參崴的所有日本人都被集中在大約日本裏數一裏半的地方,等待撤退的命令。
俄國已下令停泊在日本港口的所有艦艇,在24小時內做好隨時起錨出港的準備。並在神戶和煙台各聚泊數艦,進行示威。
德、法兩國在遠東的軍艦也開到黃海活動,增派的軍艦正在趕來。
這可不是前邊各國海軍觀看中日兩國海戰的情形了。
各國不光是出言嚇唬,還真亮出了牙齒和爪子。這才是日本人認識的東西,正沉浸在勝利中的日本猶如被兜頭澆了一盆冷水,再沒有前邊對大清的那股囂張氣焰了。
陸奧宗光回憶,此時日本國內一片恐慌,好像日本就要受到三國炮擊一般。即便平素屬於對外強硬派的人物,也不敢輕言抵抗西方。
日本政府當時有兩怕:一怕中國不批準《馬關條約》;二怕戰爭持久的打下去。
這在陸奧發給駐英公使加藤高明的一封電報中,有很清楚顯示:“……三國正在策劃的幹涉,可能使中國產生希望,從而不批準媾和條約。這樣,就不可避免地使大戰再起,並一直打下去。”
而日本還有兩個困境:國內空虛,前線告急。實際上對大清,形勢都已經不允許日本打下去了,又談何對付列強。
當時,日本陸軍的精銳部隊全部開往遼東半島,聯合艦隊亦都派往澎湖列島,不僅國內“幾成空虛,而且從去年以來經過長期戰鬥的艦隊以及人員、軍需等均告疲勞缺乏”。[ 陸奧宗光 《蹇蹇錄》]
日本情報史上,關於甲午戰爭的著名情況評估案例,有三個是成功的:一是外務省電信課成功破譯大清秘碼,為日本取得朝鮮初期作戰優勢,以及馬關談判優勢提供了決定性情報;二是解讀大清艦隊最高長官丁汝昌個性,利用勸降信和軍事壓力瓦解北洋水師軍心,成功招降、覆滅大清海軍;三是掌握列強幹涉戰爭的容忍底線,回避過早進行直隸作戰。直取威海衛和澎湖列島,徹底擊垮大清繼續作戰的決心。
但第三個就已經有點牽強了。是成也第三條,敗也第三條。最終,日本的情報係統還是根本沒有完全把準列強的底線,一下子跨過了頭。於是有了第四個——
完全失敗的案例:為向大清施加壓力,日軍傾巢出動征清,前線支援補給困難諸多,使日本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外交和軍事上的冒進不但造成了國內防禦空虛,還招致列強的幹涉,迫使日本無奈歸還遼東半島領土。
這個案例被評價為最愚蠢、最無謀的情報失誤和決策失敗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