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三國聯合武力勸告(2 / 3)

……………………………………………………

結果已經清楚:經過長時間的商議,德俄法終於就插手幹涉達成了一致。

就在4月17日,也就是《馬關條約》簽字之日,俄國外交大臣羅波諾夫對德、法兩國駐俄公使表示:“俄國政府決定以友善方式,向日本政府提出不要永久占領中國本土的請求。如果日本不接受友善的忠告,俄國希望與德、法兩國在海上對日本采取共同軍事行動。”他正式邀請德、法兩國參加共同對日幹涉的行動。並告知俄國的計劃是:“如日本不接受此項友誼的忠告,俄國正考慮三國對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軍事行動,其立行的標的為切斷日軍在中國大陸上與本國一切的交通,使它孤立。”[ 《甲午戰爭史》,引自《俄帝國主義在遠東的開端》,《中日戰爭》]

同一天,德皇威廉二世下令“將裝甲艦一艘、巡洋艦一艘派往東洋”。[ 《日本外交文書》]

德國外交大臣馬沙爾也向其駐日公使哥特斯米德發出電訓,指明“現在日本的和平條件是過渡的”(目前還不算數),“它們損害歐洲和德國的利益,雖然後者的範圍尚小”(話說得多光明正大)。“因此,我們現在不得不抗爭,必要時,我們知道怎樣予以必要的強調。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鬥爭是沒有希望的。”(這態度,比俄國似乎還要強硬)。

19日早晨,法國駐俄公使蒙得培羅將法國參加俄國計劃一事正式通知了羅拔諾夫。

俄、德、法三國的聯合正式建立。

……………………………………………………

原本,大家商定,由三國的駐日公使於20日在東京“共同行動”。[ 《俄帝國主義在遠東的開端》]

然而,20日,除了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的突然造訪和預先告知外務省,並沒有采取其它的行動。這個平靜不是有變故,隻是由於三國政府還在期待英國參加進來,所以推遲了。種種跡象表明,英國人被孤立之後,有些焦躁,而且英國開始感覺它誤斷了和平條約的經濟後果,直到20日,大家還判斷,“英國加入列強行動之可能性,至今仍未消失。”

此時的英國政府,還在騎牆。這無關道義,實際上是還在評估站到哪邊獲利更大。

終於,英國這個“老牌流氓”決定把寶押在日本身上。靠日本來阻止俄國南下,是英國的既定策略。這一點到目前沒有改變。從根本上說,英國人估計,大清要倒了,英國人必須要做新的安排。這個新的方案,就是使日本成為英國在遠東抗拒俄國的盟友,多數內閣成員也認為“日本最足以代替瓦解的中國擔負抗俄的責任”。

壞壞的英國人還準備搭乘日本這趟“順風車”,因為,“馬關條約對於英國是更有利益的,因為新埠口的開放和更巨大的便利的讓與將給國際貿易帶來好處,而且日本的勝利將阻礙俄國政策在滿洲和朝鮮的進展。”

所以,在23日的英國內閣會議上,英國人決定挺日本,看熱鬧。

當然,英國人沒忘通過倫敦的《新聞日報》發表文章,向日本喊話索要東西,“假如日本果能承認英國確有應在北方得一艦隊支點之必要,則英國便可成為日本之友。”

德俄法三國與英國共同行動的期待落空了。於是,他們決定不再等待,才電令其各自的駐日公使按原計劃采取行動。

……………………………………………………

事件的發展完全超出陸奧的“腦洞”,無法想象,風暴來得如此迅速、如此猛烈。

4月23日下午,俄國公使希特羅渥、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法國公使哈爾曼(一譯阿盧曼),在外務省與外務次官林董單獨麵會,遞交了外交備忘錄。據日本的記錄,三國公使的文件內容基本相同:“清國戰敗,我國政府可以容忍日本占領台灣的要求。但是日本占領清國的遼東半島,實質上對清國首都構成威脅,而且日本以朝鮮國獨立為名義的出兵,已經變得有名無實,這給遠東的安定與和平帶來了障礙。對此我國政府向日本天皇的政府表示誠摯的勸告,日本政府應該放棄占領遼東半島。上述勸告日本政府須在15日內給予明確答複。”

現場,俄國公使希特羅渥還作了簡短的講話,意思是:日本“永久占領遼東半島”,“恐有招致衝突之虞”,並希望日本政府“善體此意,采取保全名譽之策”。

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也現場發表聲明,指責日本政府未曾接受德國政府先前的勸告,不能不共同提出抗議。並毫不留情地放話:“日本必須讓步,因為對三國開仗是沒有希望的。”[ 《日本外交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