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清廷決定派二品頂戴候選道伍廷芳和三品銜升用道聯芳為欽差換約大臣,同往煙台換約。伍、聯二人當日由京城啟程,磨蹭到5月5日,見再無變化,便由天津乘公義輪出海,6日抵達煙台。
7日下午6時,與當日晨乘橫濱丸到達煙台的日本全權辦理大臣伊東已代治,在順德飯店會見。
8日下午4時,伍廷芳、聯芳接奉“準令換約”的電旨。除此,還是一直沒有任何令人歡喜的好消息——列強幹涉見效,或者什麼外交新進展所促成的變化。
晚上10點,捱到限定的最後時限到來之前,雙方在順德飯店完成了互換條約手續,《馬關條約》正式生效。
清史又記載,8日這天,光緒明發朱諭,通告換約,宣示自己萬不得已批準和約之苦衷——
“乙卯,諭曰:和約定議,廷臣交章謂地不可棄,費不可償,當仍廢約決戰。其言固出忠憤,而未悉朝廷苦衷。自倉卒開釁,戰無一勝。近者情事益迫,北可逼遼、瀋,南可犯畿疆。”[ 《清史稿》]首先大講形勢凶險,已不允許再戰,而將“戰無一勝”的原因歸結為“將少宿選,兵非素練,紛壇召集,不殊烏合,以致水陸交綏”[ 甲午戰爭史》版引《朱諭》,《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絲毫未觸及朝廷的責任。
接下來,便進入更讓人的來氣的部分:進一步訴說不得已的苦衷——其一,沈陽是大清皇室祖先的陵寢所在,北京則是宗室社稷重地。其二,太後在北京頤養(或者可以直接說享福)二十餘年,備受尊崇,要是突然受了驚嚇,我(這小皇帝)如何過意得去?其三,老天在向我們示警,最近海嘯水災,救災還是打仗實在難以兩顧。所以,戰還是和,我在痛苦中權衡利弊,最終才痛下決心,批準條約。其中萬般艱難,無法詳說。(“沈陽為陵寢重地,京師則宗社攸關。況慈闈頤養廿餘年,使徒禦有驚,藐躬何堪自問?加以天心示警,海嘯成災,戰守更難措手。一和一戰,兩害兼權,而後幡然定計。其萬難情事,言者所未及詳,而天下臣民皆當共諒者也。茲將批準定約,特宣示前後辦理緣由。我君臣惟期堅苦一心,痛除積弊。 ”[ 《清史稿》])
所謂“天心示警,海嘯成災”,不過是5月5日天津、秦皇島沿海的一場自然災害,皇上大臣竟競相把這件事當成天意,為己開脫,生生把一場“人禍”給掩蓋在了洪水當中。
而光緒“保祖陵,保京師”之言,僅道出了實情的一部分。這已經比較牽強了,而他認為更重要的,也是大家認為更扯淡的,是不能讓慈禧這個老太婆受到驚嚇,所以既不能遷都,也不能讓日軍打到城下。這竟然成了大清乞降的冠冕堂皇、比天還大的理由,到底是皇家氣派啊。
不錯,中華傳統是以孝為先,皇家也以孝道治天下,但光緒可能忘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天命有常,唯有德者居之”,也是中華的傳統思想,不行就該換人啦。皇朝雖是一家天下,但家國不分者便是害國,為慶祝生日便不想也不準備打仗,已經足夠說明問題了。皇陵,皇太後,那是你的家事,再說,奴爾哈赤家的所謂皇陵,也不是天生的……
估計,可能還是有憤怒青年加上憤怒老臣,不依不饒不舍地不斷上書,太後皇上也煩了。於是,戊午(11日),皇上再次下旨,簡短而直截地“諭軍機大臣及諸臣工”——事情已經定局,大家別再說了。“和局已成,勿再論奏”。
勿再論奏!天下洶洶,何以止論?一百年後讀到此處,真是讓人氣為之結。
……………………………………………………
何為腐敗,什麼是最大的腐敗?
僅《馬關條約》所勒逼的賠款,對這個古老國家來講,負債率幾近破產。
大清朝竟敢連這樣的結果都能承受,中國還有什麼是大清朝不敢賣的?
這樣的朝廷還有什麼正當性存在?
一個屈膝投降的統治政權,是沒有存在的資格的。
當發現為之瀝血、舍命保衛的大清政權竟是這樣一個軟柿子貨色,失去人心又有什麼意外?甲午一戰,民眾被喚醒,而醒來的結果,是加速了大清朝廷的衰落,向心力、凝聚力的喪失,便在此時埋下了新的火星。
從此,各地督撫與朝廷虛與委蛇。在似聽又不聽之間,竟找到了平起平坐的感覺。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英國策動下,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與各國駐滬領事商定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
朝廷當政的慈禧還奮起神威,向十一國宣戰,但隨之,劉坤一、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又和各參戰國達成了互不侵犯的協定,稱東南互保,坐看中央朝廷與世界宣戰。
據說,在一紙征集軍隊勤王的詔書到達以後,張之洞用大家私下常用的一個代稱,輕蔑地說:讓這個“老寡婦”也受點驚嚇去吧。
“北方開戰,南方觀戰”,終於真的成了現實。隻可悲的是,也任由京津之地的人民遭受苦難。
曆史曾經給過朝廷機會。可朝廷選擇了投降,割地賠款,變賣祖宗的家業,而不是奮起抗爭。
曆史也曾經給過朝廷變革的機會。可慈禧為首的一夥人一味弄權,翻手為雲、覆手為雨,聲稱支持變法然後又盡將之破壞務盡,先殺一批阻止變法的,又殺掉所有變法的,手段極其血腥。她可能太自信於還能象往常一樣蒙蔽住大清官民了。
甲午戰後,光緒似乎也殷切期望上下一心,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練兵籌餉重整軍備,厲行改革革除積弊,鋪下身子大幹實事,迎來中國的強盛——“嗣後我君臣上下,惟當堅苦一心,痛除積弊,於練兵、籌餉兩大端,盡力研求,詳籌興革,勿存懈誌,勿鶩虛名,勿忽遠圖,勿沿故習,務期事事覆實,以收自強之效。朕於中外臣工有厚望焉!”[ 《甲午戰爭史》引自《朱諭》,《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希望終於碎了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