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艱難感覺卻是切身地隨之而至。隨著國債的發行,物資的稀缺,就是物價的上漲,民眾賴以生存的米糧、砂糖、石油、醬油、醋、大醬、藥品……無一不漲,連酒都貴了。[ 參見宗澤亞《清日戰爭》](後來政府的還債,是靠印錢,就是說——貨幣貶值,沒有其它秘密。物價還會進一步上漲。這決不是某些人所以為的,大清的戰爭賠款——白銀發給日本民眾。下來我會詳細說明。)
還有一個現實的問題:捷報再多,但命是重要的。勝利是用官兵的生命碼出來的,捷報越多,戰事越久,悲慘死去的人更多。
對政府來說,能用的人馬都用上了,再征兵,說著容易。日本人民決沒有宣傳中的那種天生俱來的勇敢精神。平民參軍,改變了舊藩閥的軍事體製,還有武士打仗的傳統,初期確實調動了平民的積極性,但這種積極性來自於為了提高階層等級等好處,而不是戰爭。征兵令施行日久,征集兵役日益苛刻,采取對合格平民抽簽確定,實際上已經變成了強製服兵役。
大家也就紛紛想辦法鑽空子。比如,以納捐(日本稱為替代料)代替服兵役,為中等以上富裕家庭逃避兵役敞開了合法門路。
但“替代料”戰時不適用,怎麼辦?按照規定,給無子家庭當養子可以免服兵役,甲午戰爭時,就出了有多個孩子的人家到處尋找養父的事。參拜神社、求神祈禱,踏破了神殿門檻,不光祈禱自己不合格,還得詛咒他人中簽,著實難倒神明。日本國內出現了很多謠傳,如忽然有人說:有老婆的適齡者可以免服現役,也就不用上前線。於是,一夜之間,城市鄉村,光棍們又紛紛送彩禮、求親,有的一村中無論“顏值”高低、美顏醜貌的少女,全被娶盡。這倒是一個很新鮮的史實。
這些荒唐事說明,還沒有那麼多人想上前線,為天皇去送死!
總而言之,情況很危急。否則,戰後日本也不會不無僥幸地稱:甲午戰爭,是日本賭上國運的一戰。前線則稱,百年國運,在此一戰。一群賭徒,賭上的是整個民族的身家性命,整個國家的興衰成敗。
……………………………………………………
反觀大清,要真正贏回這場戰爭,根本在於“持久”二字。
開戰以來,雖丟城失地,北洋海軍盡失,在陸上看,中國軍隊損失大於日本,但由於龐大的軍隊基數,大清仍可支持。
一地敗,中國未必全敗。
以“大而弱”勝“小而強”,勝敗的秘密,在於一個因素:時間。
拖,義無反顧拖下去,就能把小日本拖瘦、拖死。
劉坤一對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經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所以不久之後又提出了實行持久戰的建議:
據報,日軍新兵多數以老弱充數,糧餉不繼,我們隻要堅忍不拔、艱苦鬥爭,或者據守工事、嚴密防禦,敵人懸師在外、遠來作戰,如何能長久支持?“近得探報,倭新卒多以老弱充數,餉亦不繼,在我隻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為防禦,倭人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力盡勢窮,彼將自為轉圜之計。況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久’二字,實為現在製倭要著。”[ 《欽差大臣劉坤一來電》,《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他所說的“‘持久’二字,實為現在製倭要著”,是在經曆了許多重大失敗之後才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
四十年後,與劉坤一老鄉,同是湖南走出來的一位中國偉大的戰略家,理解和實踐得更加徹底。老人家以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科學地、係統地、透徹地分析了強弱優劣,並寫出了光輝的《論持久戰》,為中國戰勝日本指明了道路。
……………………………………………………
可是,雖然“持久戰”對於中國來說是最好的方式、唯一的勝著,但清廷並不打算打一場持久戰。
原因有很多,皆出自朝廷的擔憂。最根本的:戰爭打下去,會動搖國本。
大清有一個一切不得人心的反動政權具有的通病——防內甚於防外。朝廷害怕的,是國內不穩,這個擔心始終懸在頭上,這也是朝廷在調兵上始終遲疑不定、小心翼翼,最終也未敢盡數調動全國軍隊的原因。如果在外敵入侵的艱難時候,國內再鬧起一場“太平天國”,甚至隻是“撚子”那樣規模的反抗,內外交困,大清國危矣。
實際上,在甲午之年前後,大清內部反而有了一個較為平靜的時期。除甘肅撒拉族回族起義,攻下循化(循化廳,現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規模不大,旋即被鎮壓(清史載,“夏四月,甘肅撒回叛,陷循化,雷正綰剿之”),其它地方並沒有發生什麼起義反抗。
但大清朝廷是不相信群眾,也不敢發動群眾的。
……………………………………………………
朝廷,還有一個割舍不掉的京師。
老京師奉天不用說了,那是清朝皇家發家的地方,也是舊既得利益者長眠的地方。